脾胃病常见的几个证型,中医灵活调理

作者: 周英

当前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各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随之产生,如生活不规律、烟酒过度、肥腻饮食等,严重损伤脾胃、气血。尤其是天气和环境改变,人体脾胃机能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随着医疗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通过调理脾胃来防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

脾胃病成因

中医理论强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失衡容易引发疾病。若脾脏无法正常运化,会导致体内湿气积聚,湿气又可转化为痰。不当饮食习惯,如过量摄入生冷、油腻、不洁净的食物,会破坏脾胃的平衡,引起食物停滞不消化。从本质上讲,调节脾胃的升降、阴阳平衡以及清理浊气,是维护脏腑间和谐关系的关键。以脾脏为核心,运用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深入研究其在调理脾胃中的作用,旨在实现脾胃的保健效果。

外感邪气、饮食不当、情绪失调以及内脏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导致阴虚阳亏、气机不畅和胃部缺乏滋养,从而引发脾胃疾病。这些病症的具体表现包括饮食无度、偏食、嗜酒、偏好冷饮或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晚餐后食用油腻食物等。此外,情绪过度激动,如易怒、焦虑、过度劳累、性生活不节制等,也会对脾胃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精血和元气的损耗。

外邪传向脾胃

人体健康六大危险中的热、湿邪均可作用于脾胃,导致胃和降失司,脾脏运化受阻,从而使机体出现气滞、火郁、血瘀、痰结、积食与湿阻等症状,症见嗳气、痞证、呕吐、胃痛及呃逆等。脾气虚证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太过劳累,或忧思日久、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

饮食不节制损害脾胃

吃得过多或过少都会对脾胃造成损伤,出现各种症状,如积食、疳积、呕吐、嗳气、胃痛等。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会导致腹部疼痛,甚至呕吐。经常吃一些肥甘厚味、辛辣食物,会化热、生痰和助湿,使脾胃升降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长此以往,易出现嘈杂、胃痛、呕吐、积食等脾胃症状。另外,吃生冷食物也有可能导致腹泻。

情志失调引起气血瘀滞

当患者过于思虑和愤怒时,会导致气郁及脾胃受损,使肝失疏泄,脾胃功能不能正常运,气滞血瘀,这种症状就是不通则痛。

机体脾胃虚弱

当出现过度劳累或饥饿不正常、先天禀赋不足等情况时,会导致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脾阳不足,从而影响脾胃正常运转。

中药治疗脾胃病

强调治神形与神俱

在中医理论中,“神”是一个人所有的精神、意识和思维的过程,由五种器官的精华组成,以脾胃为核心,精华来自消化吸收,“神”的产生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的运化又与“气”的运化作用密不可分。“失神”是脾胃疾患的主要症状,“治神”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研究热点。现代中医“脑-肠轴”学说认为,“脾虚”与“气”等方面密切相关。

脾胃病诊治应重在“治神”,做到形神兼备,方能达到完美。具体来说,治疗的思想包括:仔细聆听患者走神的理由,并对患者进行开导,让患者敞开心扉,调节患者情绪;针灸治疗可取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太冲等治神要穴,配合情志调畅、理气疏肝、安神养血等药进行调理;医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精神,尽量做到“分寸在心,距离在一”。

倡导肝脾、心脾同治

脾胃病辨证规律非常复杂,诊治时要先辨清虚实,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肝火犯胃、肝气犯脾、肝气郁结等症状,治疗时要做到肝脾同治或心脾同治。实证为泄泻,以肝火入胃为主,常用的方法是在内庭、太冲、曲池穴等穴位取气,然后用提插捻转针法,取穴后15 min左右再用左金丸、龙胆泻肝汤进行调理;若出现肝郁之证,可采用合谷、内庭、太冲三种针法取气,用插捻转法进行平补平泻,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进行调理。以肝血或心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应以补为主,针灸取气,取血海、膈俞、脾俞、胃俞为补,配合炙法针灸45 min,再给予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补肝汤、当归补血汤等进行调理。

加强未病治疗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脾虚证的防治应以“治”为主,“防”是指患者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让患者认识到“医生的医术有三成,患者的自我管理占七成”。

预防原则包括:饮食上避免吃生冷的水果,忌凉,多吃浆粥类的食物;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黄帝内经》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脾虚与睡眠密切相关,而充足的睡眠对脾胃病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指导患者适当进行锻炼,“动而有阳气,全身阳气生,脾阳正常运转”;调节情绪,养心安神,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凡有肝之疾,必以肝为本,故应先实脾”,这是“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说明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临床上在治疗脾虚证的同时,应注重调节情志,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可选用五味疏肝理气的药物。

脾胃病饮食调节

脾脏病属于“胃类”病,要注意饮食。如果有了脾胃病,可以多吃紫菜、甘蓝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对胃溃疡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补充维生素E的同时,还要多食用含有丰富的B族营养物质,帮助胃消化和吸收,加快身体新陈代谢。此外,多食用一些有营养的食物,如高蛋白、高脂肪、低糖类等食物,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如铁、钾、钠等。要少吃芹菜、韭菜、豆芽、火腿、腊肉等粗纤维食品,尤其是伴有患有胃溃疡的患者,体内含有太多的粗纤维不利于消化和吸收,还会刺激胃液分泌,造成胃酸过多,使病情更加严重。同时,避免食用油炸食物、腌制食物以及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除了注意摄入的食物种类,还要注意饮食规律和步骤。伴随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规律饮食,在不知不觉中就患上了脾胃病。如果经常吃东西,身体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反应,有助于消化。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结束语

中医从人体的本质出发,结合脾虚证的特征,研制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比较温和、高效的,且副作用小。脾胃病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治疗,平时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的心态。

上一篇: 正确面对化疗
下一篇: 慢阻肺的中医治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