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疗效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 曹三利
摘要:目的 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疗效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医院收治的86例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参照组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炎症介质水平、肢体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 d血清炎症介质指标水平低于参照组,术后7 d肢体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效果显著,术后患者恢复快,肢体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技术;肢体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为一种常见的创伤性骨折,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肢体肿痛、活动受限等情况,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促进骨愈合,避免进一步出现感染。针对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临床多采取内固定技术治疗,不同内固定方案治疗效果、安全性有一定的差异[1~3]。本研究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医院收治的86例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疗效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医院收治的86例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参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5.13±3.25)岁;跌倒致伤6例,坠落致伤11例,交通事故致伤26例。研究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5.11±3.19)岁;跌倒致伤7例,坠落致伤9例,交通事故致伤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确诊为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认知功能正常,意识清楚;符合内固定治疗指征,闭合性骨折;知晓此次试验内容,自愿配合。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组织、系统器官严重病变;中途退出研究;存在手术禁忌证;伴其他部位骨折。
1.2 方法
1.2.1 参照组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
完善术前准备,给予麻醉后,于臂丛外侧作纵向切口,并将桡神经游离、保护,于股骨、肱骨或者胫腓骨的前外侧将钢板置入,并在骨折的近端、远端部位均固定3枚以上螺钉。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运动。
1.2.2 研究组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
完善术前准备,给予麻醉后,于肩峰的外侧处、股骨粗隆处、胫骨结节近端处,作纵向切口,切口下5 cm范围内则是手术的安全区域,要求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注意避免对周围神经系统的损害。用手术刀沿纤维方向分离软组织,充分暴露四肢长骨大结节,在大结节部位作切口,于C型臂X线的透视下,将导针置入,确保导针的置入部位良好,后于长骨的(远端、去掉)近端置入1枚髓内钉,按照瞄准器,分别固定近端及远端锁定螺钉并作固定处理。手术结束后,指导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运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炎症介质水平:于术前和术后3 d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3)比较两组肢体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于术前和术后7 d评估,采用Fugl-Meyer肢体功能量表(FMA)评估肢体功能,总分0~100分;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估生活活动能力,总分18~126分;采用健康简明量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总分0~100分;各表评分越高对应的活动能力、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越高。(4)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总分为0~10分,评分越高对应的疼痛程度越严重。(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骨不愈合、伤口感染、关节功能障碍、神经损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3 d各炎症介质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肢体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肢体功能、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肢体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8.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主要症状表现为肢体肿痛、活动能力受限、骨折移位,需及时开展治疗[4~5]。内固定技术可稳定骨折两端,促进骨折愈合,但术中需剥离骨膜、软组织,易损伤局部骨折端,引发供血异常,使骨折愈合延缓,引发相关并发症,影响预后[6~7]。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生物学内固定技术被用于临床骨折治疗中,可在维持骨折端稳定的同时,确保局部软组织血供正常,进而促进骨折愈合[8~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 d血清炎症介质指标水平低于参照组,术后7 d肢体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效果显著,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时,根据骨折部位、类型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髓内钉,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X线透视下将髓内钉通过小切口插入骨髓腔,并沿骨干长轴推进至骨折部位,使用锁定螺丝将髓内钉固定在骨折两端,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对齐,使其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承担部分或全部体重,减少对其他结构的压力[10~11]。髓内钉通过小切口插入,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有助于术后恢复。现代髓内钉系统具有可调节的锁定螺丝,允许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调整骨折的对齐,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还可防止骨折二次移位,避免其他内固定装置应力断裂的情况(如钢板固定),从而降低并发症风险。由于髓内钉固定牢固且稳定,患者可在术后较早地进行康复活动,有助于加速恢复进程[12]。
综上所述,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效果显著,术后患者恢复快,肢体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郑琎喆,张根生,刘杨洋,等.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实施髓内钉固定技术的疗效分析[J].生命科学仪器,2022,20(增刊1):71.
[2]章东明,丁健,乐礼祥,等.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18):35-37.
[3]周国华.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22(增刊1):51.
[4]魏燚,陈春,于天忠.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长管状骨干创伤骨折治疗中的疗效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23,9(12):45-47,51.
[5]向君华,谭屏,胡敏娟.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7):86-88,92.
[6]井国营.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8):26-27.
[7]方杰.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4):25-26.
[8]陈伟.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20,8(4):603.
[9]李强,王云飞.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20,28(17):35-36.
[10]范振国.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0):351-352.
[11]章东明,丁健,乐礼祥,等.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应用[J].系统医学,2020,5(3):81-83.
[12]许进.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