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作者: 孙千惠 黎明全摘要:脑小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系统(如脑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微静脉等)病变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和影像学病理表现。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治疗局限且单一。随着中医发展迅速,对本病的研究逐渐增多且取得明显进展。主要综述脑小血管病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病因病机;肾亏;督虚;脑空
脑小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系统,如脑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微静脉等病变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和影像学病理表现[1]。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据调查,脑小血管病急性发作可表现为脑卒中,致病率约为20%,占缺血性卒中的25%,也易引起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则会伴有抑郁状态、步态异常及吞咽、排尿障碍等。脑小血管病起病隐匿,且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加剧,脑小血管病发病率和检出率也随之升高。目前,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对其并没有系统的诊治方案,治疗上以降压、调脂、溶栓、抗血小板聚集为主,缺乏特异性的干预措施且疗效有限。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中医药对脑小血管病的相关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也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对脑小血管病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中医对脑小血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脑小血管病病名的记载,其临床表现或伴随症状复杂多样,包括运动障碍、步态异常、认知能力下降、痴呆、情绪或行为异常和排尿功能紊乱等,各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归属于中医“中风、郁病、眩晕、痴呆、健忘、痿证”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性疾病[1]。
脑为“元神之府”,居于颅中,“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髓则肾主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生髓充脑。若年老体虚、肾精亏损,髓海化生无源、清窍失充、神机失用,则记忆认知能力减退、行动迟缓。后世认为肾虚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李鑫等[2]认为本病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肾精不足、髓海亏虚,以血浊为标,诸邪侵袭,阻滞清窍,导致脑髓伤。治疗以清化血浊、填精益髓为主,常与调肝和气、理血通络、调理脏腑等法合用改善脑小血管病病情。霍清萍教授[3]认为脑小血管病发病在脑,本虚标实之证,本以肾精亏虚为主,标以血脉痹阻为著。治疗宜补肾益髓、化瘀通络。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资生。若饮食偏嗜或不节、思虑过度、劳倦内伤,脾健运失常,气血生化无源,髓海失充,清窍失养,神机失用,发为本病;全身津液代谢失调,导致痰瘀阻滞,阻于脑窍,发为本病。刘向哲教授[4]认为脑小血管病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痹阻脑络为标。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填精、化痰通络。纪可等[5]提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脾虚痰瘀”,并认为在发病途中以脾虚、痰阻、血瘀三者贯穿始终。方锐等[6]认为本病主要病因可归纳为“风、瘀、痰、虚”4个方面。于苗等[7]认为,本病病位在脑络,发病关键为“络损髓伤”,“瘀、痰、浊毒”三者阻滞脑络,治以通络养髓。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上巅入脑,督为阳脉之海。李岩等[8]认为在功能上督脉和肾与脑密切相关,核心病机是“肾亏-督虚-脑空”。总之,该病以肾亏髓伤和气血津液不足为本,风、瘀、痰、毒搏结上犯清窍为标实,病位在脑,可涉及心、肾、肝、脾等脏,以督脉为发病通路。
2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
2.1 中药实验研究
王海鹏等[9]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虎杖及何首乌的主要活性成分)可使白细胞介素-6(IL-6)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升高,从而改善脑小血管病模型大鼠的海马组织损伤,抗细胞凋亡,提高认知记忆能力。田与乾等[10]运用化痰祛瘀汤治疗脑小血管病模型大鼠,其结果发现脑组织γ-氨基丁酸(GABA)评分显著升高,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评分显著下降,表明化痰祛瘀汤可通过上调GABA的表达、下调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认知功能。王静等[11]对脑小血管病模型大鼠使用3种不同剂量田蓟苷实验中,发现田蓟苷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改善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张影等[12]对“天麻-红景天”进行研究,发现其能够调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保护内皮细胞屏障,提高小鼠脑血流量,改善步态障碍。
2.2 中药汤剂及中成药研究
2.2.1 中药汤剂
何华教授[13]提出元气亏虚是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根源,痰瘀胶阻是发病关键,并自拟补气通络消痰方(药物组成:黄芪、人参、当归、丹参、三七粉、牡蛎、石菖蒲、远志、瓜蒌、土鳖虫、胆南星、浙贝母、全蝎、水蛭、制何首乌、益智仁、肉苁蓉等),发现其能改善肢体功能及认知记忆功能。刘海顺等[14]对60例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认为该病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痰浊血瘀,论治从脾肾,发现补肾健脾益智汤(药物组成:熟地、黄芪、益智仁、茯苓、山茱萸、黄精、白术等)可有效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赵桂荣等[15]采用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方治疗4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李维庆等[16]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方(药物组成:黄芪、丹参、地龙、石菖蒲、川芎、天麻、桃仁、红花、当归尾等)治疗119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结果发现联合西药治疗后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2.2.2 中成药
李琳等[17]将收治的105例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认为该病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结果显示治疗1组(单用复方苁蓉益智胶囊:制何首乌为君药,肉苁蓉、荷叶、地龙合用祛痰瘀、通脑络)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评分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单用尼麦角林);治疗2组(上述两药联合)治疗效果优于治疗1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王崇智等[18]通过脑心通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发现患者认知水平与血小板功能明显改善。卞跃峰等[19]对30例血瘀型脑小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藤杖通络颗粒可改善患者红细胞相关指标与血液流动,降低血压波动。
2.3 针刺治疗
2.3.1 单纯针刺治疗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选用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可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内皮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本病患者的脑部血运情况和神经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并对认知、注意力及执行功能均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刘小溪等[20]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辅以头电针治疗脑小血管病伴步态异常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结果显示该疗法可使患者维持躯体平衡,降低发生跌倒风险。
2.3.2 针药结合
李鹏等[21]采用通络益气汤(药物组成:黄芪、党参、当归、山楂、鸡血藤、杭白芍、桂枝、丹参、豨莶草、炙甘草)联合针刺四神聪、百会、足三里等穴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患者49例,发现针药结合治疗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损伤,从而改善患者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微循环、步态紊乱及认知水平。
2.4 八段锦治疗
陈楚玲等[22]以80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中医八段锦传统功法康复干预,结果发现观察组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八段锦传统功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与认知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结束语
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脑小血管疾病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以督脉为发病通路,为本虚标实性疾病,以肾亏髓伤和气血津液不足为本,风、瘀、痰、毒搏结上犯清窍为标实,邪袭脑络而导致本病。许多学者采取不同的中医理论标本兼治,结合临床实际自制了较多专方,配合针灸、八段锦等中医外治法,取得了明显疗效。希望今后中西医能够更好地结合,在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和治疗上有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专家共识2021[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7):716-726.
[2]李鑫,张钊奇,刘伟.血浊理论在脑小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23,64(16):1651-1655.
[3]孟胜喜,霍清萍.霍清萍教授运用稳消Ⅲ号方治疗脑小血管病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1692-1694.
[4]李梦君,刘向哲.刘向哲教授论治脑小血管病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23):4414-4416.
[5]纪可,刘玲,周爱玲,等.从脾虚痰瘀论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23):3558-3559.
[6]方锐,周月,彭煕文,等.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的中医病机思辨与治疗及其疗效评价指标述评[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12):4356-4363.
[7]于苗,丁薇,王悦,等.从“络损髓伤”探讨脑小血管病的病机[J].中医药导报,2023,29(9):134-136,164.
[8]李岩,孙景波.从“肾亏-督虚-脑空”探讨脑小血管病的病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1):120-124.
[9]王海鹏,齐宝奎,臧兆萍,等.白藜芦醇对脑小血管疾病大鼠神经细胞损伤及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16):30-35.
[10]田与乾,方永军,胡亚莉,等.化痰祛瘀汤对脑小血管病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GABA、VILIP-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2):123-129.
[11]王静,蒋锋,杨云鹏,等.田蓟苷对脑小血管病大鼠模型认知功能受损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22):4235-4241.
[12]张影,程宏发,刘时祺,等.探讨“天麻-红景天”药对调控TNF-α/NF-κB保护低灌注-脑小血管病模型小鼠内皮细胞屏障的作用机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7(5):611-624.
[13]郭健,周生花,何华.何华应用补气通络消痰方辨治脑小血管病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23,42(1):80-83.
[14]刘海顺,刘平红,饶凯华.补肾健脾法治疗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20):89-92.
[15]赵桂荣,刘佳,于存娟,等.补肾益气活血化痰方联合血塞通软胶囊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5):61-63.
[16]李维庆,刘润爱.活血化瘀通络法辅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1,36(22):3768-3770.
[17]李琳,曾嵘,李万婷,等.复方苁蓉益智胶囊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9):3620-3624.
[18]王崇智.脑心通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2):2234-2236.
[19]卞跃峰,单莉莉,乔天慈,等.藤杖通络颗粒对血瘀型脑小血管病患者红细胞相关指标、血压变异度及中医证候的影响[J].中医学报,2024,39(4):854-858.
[20]刘小溪,聂坤,张雪竹.头电针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714-1717.
[21]李鹏,窦海燕,张小雪.针刺配合通络益气汤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4,43(5):521-526.
[22]陈楚玲,杨楠,陈志标,等.脑小血管患者实施中医八段锦康复干预对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