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郁湿阻证)的临床研究

作者: 宋文燕 陈洁 张娜

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郁湿阻证)的临床研究0

摘要:目的 分析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郁湿阻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学指标(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郁湿阻证)能够有效缓解疾病引发的各种临床不适,调和胃肠道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加味越鞠丸;耳穴贴压;气郁湿阻证;胃泌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疾病,典型症状为胃肠功能紊乱,如腹灼热感、餐后饱胀、早饱等,但不存在相关器质性病变,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病容易反复发作,严重的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身心健康。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西医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针对性用药,虽然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但症状易反复,依从性较低。随着中医学理论在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以中医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开始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越鞠丸、耳穴贴压等方法也开始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体现出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郁湿阻证)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2.15±1.66)岁。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2.16±1.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西沙必利片口服,每次5 mg,每日3次,用药时间为餐前15~30 min,连续治疗1个月。

1.2.2 观察组给予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

加味越鞠丸组方:甘草、神曲各6 g,陈皮、厚朴、半夏、白芍各9 g,香附、苍术、川芎、白术、佛手各12 g,海螵蛸、茯苓各15 g。加水煎服,分2次服用,每次150 mL,共300 mL,每日1剂。耳穴贴压:在患者耳穴肝、脾、胃、神门、内分泌对应位置上,使用医用胶带粘贴王不留行籽。采用压揉的方式进行按摩,每日4~6次,每次按摩2 min,持续5 d后更换另一只耳朵重复以上操作,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依据治疗后临床症状是否消失或减轻,将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和显效。总有效=有效+显效。(2)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气郁湿阻证)中医诊断标准中的嗳气反酸、胁肋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症状,按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为0、3、5、7分。(3)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检测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胃泌素和胃动素指标升高表示治疗效果较好。(4)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4。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疾病。临床上一般将经检查后排除器质性病变,表现为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早饱、嗳气等不适症状,统一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一般患病后建议用药治疗,西药治疗主要是对症,针对患者表现出的各类临床症状选择适合药物进行干预。

中医学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为“脾满、胃脘痛、积滞”范畴,基于中医辨证治疗理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辨证论治[1]。越鞠丸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消痞之功效,可使肝气疏散、胃气下降、痞满自消。耳穴贴压以中医穴位学为基础,作用于耳朵对应的穴位处,通过适当的按摩与越鞠丸共同作用,起到标本兼治、内外兼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消除患者嗳气、胃胀、胃痛等症状。脾胃运化顺畅,意识水谷精微运行通畅,脾胃运化失调,水停聚痰湿,谷留滞食积,发展为痞满、呃逆、嗳气。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治疗需追本溯源,从脾胃虚弱角度入手,主动补脾胃、化他邪[2]。越鞠丸中的君药为香附,可芳香行散、疏肝理气、调中止痛;厚朴可除湿下气;炒白术可补中益气。三者共同作用,可健脾除湿、行气解郁。臣药为佛手,可疏肝,川芎可善行,辅助香附发挥解郁行气、止痛之效;苍术和茯苓可健脾除湿;苍术与川芎共同作用,可解一切瘀滞;半夏、陈皮可降气燥湿。以白芍养肝阴血,柔肝止痛,神曲入脾胃经,消食和胃,稍加栀子清郁解热。方中诸药多性温,加上栀子本身具备的平药性作用以及甘草、白芍配伍调和药性,为整体治疗效果提供有力保障。耳穴贴压首次出现在《灵枢》中,耳者,综脉之所聚者[3]。古人实践发现,耳部改变与全身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研制出了一系列利用耳部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理瀹骈文》中提出耳穴贴压的外用理论基础,即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4]。这也为中医外治疗法耳穴贴压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将内治和外治进行理论上的融合,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有效手段[5]。按照现代中医学实践中找到的人体各个部位在耳郭上对应的位置,结合传统脏腑经络辨证、选穴,取神门、脾胃肝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6]。研究中所选的穴位中,脾胃二穴可以较好地调理脾胃,消除疾病引发的胃肠功能紊乱问题,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为患者身心舒适提供支持;肝穴可以调情志、疏肝气,在缓解胁痛方面也有着较好的效果;神门穴的主要作用是安心志,对疾病影响神经功能异常问题有着较好干预效果;内分泌穴可以使全身内分泌情况得到调节,通过耳穴作用于全身,从而有效改善机体内环境[7~8]。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越鞠丸方剂中香附、白术可调节胃肠动力,缓解患病后出现的胃脘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神曲可增强消化酶分泌能力,调节肠道菌群,使患者可以更好地消化与吸收食物;香附、佛手可使患者精神放松,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海螵蛸、甘草可抑制胃酸大量分泌,缓解疾病引起的反酸问题,保护胃黏膜;川芎、茯苓有一定的护肝作用[9~10]。耳穴贴压则是通过外部作用,配合中药治疗,起到标本兼治效果[11]。

综上所述,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气郁湿阻证)能够有效缓解疾病引发的各种临床不适,调和胃肠道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育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加味越鞠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保健文汇,2016(10):50,52.

[2]王蓉娣,彭鹏鸣.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6):131-133.

[3]孙靖若.耳穴贴压联合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3):297.

[4]徐惠明,周明霞,陆贤燕,等.香砂枳术汤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四川中医,2021,39(9):96-99.

[5]王丹,杨健,时昭红,等.耳穴贴压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4224-4227.

[6]樊宇,邢家铭,魏清琳.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7,30(11):137-141.

[7]潘庆华.耳穴贴压联合西药治疗顽固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6,36(8):1452-1453.

[8]付丽鹤,时昭红,黄亮亮.不同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J].安徽医药,2019,23(8):1529-1532.

[9]张亚宁.运脾化湿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4):576-577.

[10]王艳,高田田,王子颖,等.越鞠丸干预CUMS小鼠对抑郁样行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及PACAP/PAC1-R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3):261-267.

[11]陈昊.加味越鞠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气郁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