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术后康复锻炼
作者: 王艺蓁 田丽琼 王拓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康复,才能使骨骼或关节恢复正常的功能。那么,骨折患者术后是不是要一直躺着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患者骨头被手术修复了,但通常会留下骨关节活动度受限、肌力减退等问题,这些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的困扰甚至比骨折更严重。所以,如何使关节活动能力恢复到正常状态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骨科手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如果说手术是让断裂的桥梁重新修复,那么康复锻炼就是让这座桥梁变得更加坚固和稳定的手段。它能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恢复患肢活动能力、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让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康复误区
(1)未认识到康复治疗的必要性。许多骨折患者更重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认为术后康复工作可有可无,从而导致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肌腱粘连及韧带挛缩。(2)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存在错误。不少患者在骨折手术后,对康复治疗的认识局限于单纯的治疗层面。(3)康复锻炼急于求成。一些了解康复锻炼重要性的患者,在康复锻炼中急于求成,存在私自过早或过量锻炼的情况,导致骨折愈合情况不佳,甚至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问题,面临二次损伤。
骨科患者术后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及早进行康复锻炼
骨折术后康复中早期活动对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有着积极影响。康复锻炼一般在手术后1~2周开始,此前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此时,患者进行规范性的康复锻炼,能起到消肿止痛、预防肌肉萎缩和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但要坚持适度性原则,否则容易引发骨折移位和软组织损伤等问题。
把握好骨折锻炼的方法
第一阶段:术后1~2周。以锻炼上下肢肌肉和被动活动为主。上肢肌肉锻炼为用力握拳、伸直手指,反复交替,增强手部握力;下肢锻炼需要做踝关节背伸、跖屈和伸屈足趾运动,促进血液回流,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被动活动主要为向心性按摩,可以起到减轻肢体肿胀和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第二阶段:术后3~6周。这一阶段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软组织损伤基本修复,已经形成骨痂。患者可以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肢体活动,做好肌肉舒缩锻炼,从被动活动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和活动量,避免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此时,下肢可以选择平卧、抬腿、下床负重练习;上肢可以选择屈肘、举臂、握拳伸手指等动作。患者可以利用拐杖和健壮肢体作为支点,支撑身体缓慢在地面活动,避免患肢负重。随着康复锻炼的推进,可以逐渐增多患肢的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活动。
第三阶段:术后6~8周。这一阶段患者的骨头基本已经愈合,骨骼比较坚固,关节活动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此时的康复锻炼不仅要关注局部,还要尽量进行全身运动,做好全面的肌肉与关节锻炼。对肢体活动仍然面临限制的患者,应适当延长康复锻炼时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更好地恢复关节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