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静悄悄的“杀手”:骨质疏松症

作者: 仝利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患者发生骨折后才被发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本文从骨质疏松的定义、危害、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大家远离这个静悄悄的“杀手”。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与分类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的退化,导致骨骼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自然生理现象,主要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的钙和其他矿物质逐渐流失,使得骨密度降低,骨骼的强度和韧性减弱。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丢失的速度会加快,更容易患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外,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疾病因素:包括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病、肝脏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导致骨骼代谢紊乱,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抗凝药等)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导致骨量减少。

(3)生活习惯:长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饮食中钙摄入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4)其他因素:如长期卧床、制动等特殊情况,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高风险人群

(1)65岁以上的女性和70岁以上的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的代谢速度减慢,骨量逐渐减少,使这些年龄段的人群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2)骨折史和家族史:有脆性骨折史(即没有明显外力作用的骨折)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干预。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降低骨折的风险,保持骨骼健康,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骼密度下降,使得骨骼变得更加脆弱。这种情况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如跌倒或碰撞,就可能引发骨折。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髋关节、脊椎和手腕,其中以髋关节骨折尤为危险,因为可能导致患者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加死亡的风险。据统计,髋关节骨折后的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在一年内会死亡。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防止跌倒,以减少骨折的风险。

疼痛

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可能表现为持续的隐痛或间歇性的剧痛。这种疼痛可能来自骨折,也可能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骼微损伤。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限制自身活动,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血液循环不畅,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的问题。长期疼痛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导致焦虑和抑郁。

身高变矮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椎体因为骨质疏松而逐渐压缩,像一个不断被挤压的弹簧,最终导致身高变矮。这种变化通常是逐渐发生的,患者可能自己并未察觉,但周围人会注意到。身高变矮不仅是外观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内部器官的功能。如胸廓的空间减小会影响肺部功能,增加患肺部疾病的风险。此外,脊柱的变形还可能导致神经受压,引起疼痛和其他并发症。

驼背

骨质疏松症导致的脊椎弯曲,也就是驼背,是许多患者的共同问题。驼背不仅影响患者的仪态,使外观上显得衰老和无精打采,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当脊椎弯曲时,肺部的容量可能会减少,导致呼吸困难。长期驼背还可能影响心脏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因为胸腔的空间减小会限制心脏的扩张和血液流动。此外,驼背还可能导致头部前倾,影响视线和平衡,增加跌倒的风险。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采取措施,如进行适当的物理治疗和运动,以防止驼背的发生和发展。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通过一系列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

增加钙质摄入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补充足够的钙质对于维护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约1000~1200 mg钙,可通过食物获取,如奶制品(牛奶、奶酪、酸奶)、豆制品(豆腐、豆浆)、绿叶蔬菜(菠菜、羽衣甘蓝)等。同时,适量的蛋白质摄入也有助于钙的吸收,促进骨骼健康。

低盐饮食

高盐饮食会导致身体通过尿液排出更多的钙,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建议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5 g。可以通过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限制快餐和外卖,以及减少烹饪时使用的盐来控制盐分摄入。

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是骨质疏松症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破坏骨骼细胞的正常功能,干扰骨骼的形成和修复过程,导致长期吸烟者骨密度普遍较低。酒精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以及骨骼对钙的利用,长期饮酒还会导致骨代谢紊乱,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因此,为了骨骼健康,应戒烟限酒。

适量运动

适度的重量承载运动,如快走、跑步、跳舞、游泳和瑜伽,可以刺激骨骼,增强骨密度。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 min的高强度运动。

多晒太阳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中的维生素D生成,而维生素D对钙吸收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每天至少晒太阳15~30 min,尤其将手臂和腿部暴露于阳光下,可以帮助身体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

注意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骨骼健康,如糖皮质激素、某些抗凝药物、抗抑郁药等。如果正在服用这些药物,应与医生讨论可能的副作用,并遵医嘱调整剂量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可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症的苗头。

(1)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最常用的骨密度检查方法,通过测量骨骼的矿物质密度来评估骨质疏松程度。DXA检查是非侵入性的,对人体的辐射剂量非常低。

(2)实验室检查: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骨骼的健康状况和排除其他可能影响骨骼健康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与监测

一旦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疗和监测措施来控制病情,减缓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

药物治疗

(1)双磷酸盐:这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药物类型之一,通过抑制骨骼破坏细胞的活动,减缓骨量丢失,降低骨折的风险。常用的双磷酸盐药物有阿仑膦酸、利塞膦酸等。

(2)降钙素:降钙素是一种能减缓骨骼分解的激素,通过注射或鼻喷的方式给药。降钙素不仅可以减缓骨量丢失,还能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

(3)其他药物:包括雌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甲状旁腺激素(PTH)类似物、维生素D以及其衍生物等。这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中还要预防跌倒,因为这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主要原因。建议在家中安装扶手和抓握条,特别是在楼梯、浴室和厕所附近;使用防滑垫,尤其在厨房、浴室等容易积水的地方;保持地面干燥,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滑倒的地毯或垫子;确保家具摆放得当,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行走;在光线不足的地方安装夜灯,以防止晚上起床时不慎跌倒;定期进行视力检查,确保眼镜度数合适,避免因视力问题导致的跌倒。

定期监测

(1)骨密度检查: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这是评估治疗效果和骨量变化的关键手段。骨密度检查通常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进行,它能精确测量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从而评估骨骼的强度。建议患者在治疗开始后每隔一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骨量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实验室检查:建议患者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水平的检测。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骨骼代谢的状况,评估治疗效果,以及发现可能影响骨健康的其他疾病。血钙和血磷水平的异常可能表明钙质和磷的代谢出现问题,而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骨骼重塑活动增加。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

(3)症状监测:患者本人也应密切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症状,如疼痛、身高变化和驼背等。疼痛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早期信号,患者应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和持续时间。身高变化和驼背可能是脊椎压缩骨折的表现,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患者应及时就医。患者应养成记录症状变化的习惯,并与医生保持沟通,以便医生可以根据症状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结束语

总之,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