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作者: 喇志军

外周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健康问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定位准确、疗效显著的特点,逐步取代了部分传统开放手术,成为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本文将详细科普外周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了解该技术的应用价值。

什么是外周血管疾病

想象一下,人体就像一座繁忙的城市,血管就是城市的道路,负责运输“生命之源”——血液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外周血管是除了心脏和大脑这些“核心区域”以外的所有血管,当这些“道路”出现问题时,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外周血管疾病的病因

(1)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外周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壁逐渐堆积脂肪、钙、疤痕组织及其他物质,形成质地较硬的斑块。这些斑块会导致血管通道狭窄、阻塞,甚至完全堵塞血管。(2)血栓:血栓是指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在血管内壁上形成的固态物质。血栓脱落会导致血管阻塞,引发外周血管疾病。(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4)高血压: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内压力,使血管壁受到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5)高血脂:高血脂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容易导致血管内壁脂肪堆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6)动脉炎、感染、血管结构缺陷:这些因素都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引发外周血管疾病。(7)不良习惯: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都会加速血管的老化和损伤,增加患病风险。

外周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

(1)肢体疼痛:由于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肢体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2)肢体肿胀:静脉系统疾病如深静脉血栓、静脉瓣功能不全等,会导致肢体肿胀。(3)皮肤色泽改变:血管阻塞或狭窄会导致肢体供血不足,使皮肤色泽变暗,甚至出现溃疡。(4)脉搏减弱或消失:动脉疾病,如动脉闭塞性疾病、动脉瘤等,会导致脉搏减弱或消失。(5)淋巴回流障碍:淋巴系统疾病会导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肢体肿胀、皮肤硬结等症状。(6)间歇性跛行:这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种典型症状。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由于下肢供血不足,会出现疼痛或无力感,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7)静脉曲张:这是静脉性疾病的一种常见表现,下肢皮肤表面会出现明显的静脉凸起,像一条条“蚯蚓”。

什么是外周介入治疗

面对外周血管疾病,传统内科治疗手段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触及病灶核心;外科手术尽管能够直接干预,但存在创伤性大、恢复周期长、疗效不确切等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介入治疗为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介入治疗作为现代介入医学的重要分支,以其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正逐步成为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主流选择。它借助先进的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CT、核磁共振以及超声等,为医生提供了一双“透视眼”,使得病变血管的形态、位置、程度一目了然。在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引导下,一根根纤细的穿刺针、导管以及各式介入器材如同精密的“手术刀”,被精准地送入患者体内,直达病灶。

在众多的外周介入治疗方法中,支架置入术无疑最为有效。比如对于外周下肢血管阻塞这一顽疾,支架置入术凭借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灌注的优势,成为了首选的治疗方案。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导管将特制的金属或高分子材料支架输送至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部位,随后释放支架,使其贴附于血管内壁,从而有效撑开狭窄段,恢复血管的正常管腔直径,让血流重新畅通无阻。这一过程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而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外周介入技术的优势远不止于此,它还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选择其他介入治疗方式,如球囊扩张术、药物球囊治疗、血管内超声消融术等,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这些治疗方式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也极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外周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

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远端组织供血不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肢体坏死。介入治疗通过导管技术,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进行扩张、支架植入或球囊成形等操作,以恢复血流。例如,针对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锁,可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支架植入,有效改善上肢血流;对于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同样能精确定位并解除狭窄,保护肾功能,避免传统手术带来的高风险和高创伤。

外周动脉出血性疾病

外周动脉出血性疾病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比如肺动脉出血往往来势凶猛、病情危急,传统止血方法难以迅速奏效。外周介入治疗以其快速、准确的优点,成为治疗动脉性出血的重要手段。通过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利用栓塞材料如明胶海绵、弹簧圈等,精准封堵出血动脉,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对于鼻出血、咯血等,介入治疗能迅速控制出血,减轻患者痛苦;对于肝脾肾外伤出血,及时介入栓塞不仅能挽救患者生命,还能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减少并发症。

外周静脉疾病

外周静脉疾病种类繁多,以肺动脉栓塞为例,要及时溶栓或碎栓,以迅速恢复肺循环,防止病情恶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则可通过导管溶栓、吸栓或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等方法,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促进静脉再通。对于门静脉血栓、门静脉高压等复杂静脉疾病,介入治疗也能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可显著降低门脉压力,缓解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外周介入治疗的优势

微创性

传统手术往往需要开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和痛苦。而外周介入治疗只需在患者体内建立一个2mm左右的穿刺口,即可完成治疗。这种微创性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还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使其更快恢复。

精准性

精准性是外周介入治疗的一大优势。尤其是针对恶性肿瘤,外周介入治疗能够将药物局限在病变部位,有效减少对身体和其它器官的副作用。这种精准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副作用。

安全性

绝大多数外周介入治疗采用局部麻醉,副作用小、并发症少,非常适合年老体弱、无法承受传统手术的患者。

高效性

在紧急情况下,如出血、血管狭窄等,外周介入治疗可以迅速发挥作用。例如,对于出血患者,外周介入治疗可使出血立刻停止;对于血管狭窄患者,外周介入治疗可迅速疏通血管,改善供血,使不适症状迅速消失;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外周介入治疗可有效保护心肌,有效挽救生命。

外周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要充分

在接受介入治疗之前,患者需要做一系列的术前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等,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手术。同时,医生会通过询问患者病史,包括过敏史、用药史等,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术前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做好准备,比如停止服用某些可能影响手术的药物。

术中配合是关键

虽然介入治疗是微创手术,但术中患者仍然需要配合医生的指示。比如,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患者保持特定的体位,或者通过静脉注射一些药物帮助手术顺利进行。患者应听从医生的指导,放松心态,手术过程会更加顺利。

术后护理不可少

手术结束后,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了,术后护理同样重要。患者需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和康复训练,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同时,要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比如伤口是否红肿、疼痛是否加剧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外周血管疾病的预防

积极运动

久坐不动,血液流动就会变慢,容易形成血栓。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都要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活动一下,做做拉伸或者走几步。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比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预防外周血管疾病大有裨益。

合理饮食

少吃油腻、高糖、高盐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瘦肉,既能保持营养均衡,又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多喝水也有助于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酒精则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定期体检

外周血管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后果可能很严重。因此,定期进行体检,通过血管造影、超声等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血管病变,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保持好心情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好心情,对预防外周血管疾病同样重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阅读等方式来放松心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作为外周血管疾病的“救星”,以其微创、高效、精准的特点,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它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康复周期,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有理由相信介入治疗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