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慢性胃炎

作者: 冯红浪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都可能引发慢性胃炎。比如,饮食不规律,经常过饥过饱;过食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长期喝酒、吸烟等。本文将带我们走进慢性胃炎,去正确认识它,以便更好地守护胃健康。

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

慢性胃炎的症状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来说,慢性胃炎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胃痛

胃痛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可能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或刺痛等。疼痛的部位一般在上腹部,即肚脐以上、胸骨以下的区域。疼痛可能在空腹时出现,也可能在进食后加重。例如,有些患者在饥饿时会感到胃部隐隐作痛,而吃点东西后疼痛会有所缓解;有些患者则在吃完饭后不久就会出现胃痛。

胃胀

慢性胃炎患者会感到胃部胀满不适,好像有东西堵在里面一样,导致食欲下降。引起胃胀的原因主要是胃的蠕动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生气体,从而使胃内压力增加。比如,一些患者在饭后会觉得胃部特别胀,甚至需要解开衣服扣子才能缓解不适。

反酸、嗳气

反酸是指胃内的酸性物质反流到食管或口腔,引起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嗳气是指胃内气体从口腔排出,俗称“打嗝”。这两种症状通常是由于胃的排空功能障碍,胃酸分泌过多,或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等原因引起的。例如,有些患者在吃完饭后会经常反酸、嗳气,感觉嘴里有一股酸味,非常不舒服。

恶心、呕吐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尤其是在进食不当或胃部受到刺激时。而频繁的恶心、呕吐,会影响其食欲和营养摄入,导致身体虚弱。

食欲不振

由于胃部不适,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对食物失去兴趣,食量减少,甚至厌食。长期的食欲不振会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问题。

慢性胃炎的危害

营养不良

由于受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影响,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比如,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或因为缺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而出现消瘦、肌肉萎缩等。

增加胃癌发病风险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控制,有可能发展为胃癌。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所以,慢性胃炎患者一定要重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会导致胃黏膜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减少或者出现异常,食物不能得到充分分解,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患者可能会经常感到腹胀,尤其是在进食后,这是因为食物在胃内不能被及时消化排空,逐渐积聚并产生气体;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这是由于胃部的炎症刺激了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抑制食欲的信号。

胃出血

慢性胃炎会使胃黏膜变得脆弱,容易出现糜烂和溃疡。当胃黏膜糜烂或溃疡较深时,就可能会破坏胃内的血管,导致出血。出血量的多少因病情而异。少量出血时,患者的大便可能会呈现黑色(潜血阳性);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能会出现呕血现象,严重时会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上腹部疼痛

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会感到上腹部疼痛,可能是隐痛、胀痛、刺痛或灼痛。这种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有时在空腹时出现,有时在进食后发作,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例如,疼痛可能会在工作、学习或者睡眠过程中突然出现,从而影响患者的注意力和工作学习效率,干扰正常的睡眠,导致其精神状态不佳,容易疲劳。

反酸、嗳气

由于胃黏膜的炎症,胃部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出现紊乱,胃酸可能会反流至食管,引起反酸症状。患者会感到食管和喉咙有烧灼感,口腔内也会出现酸味。同时,还会频繁嗳气,即胃内气体向上涌出,带有酸腐气味。这不仅会让患者感到不适,在社交场合也可能会造成尴尬,从而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压力。

慢性胃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进行初步判断。如果患者出现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胃部不适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考虑慢性胃炎的可能。此外,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是否服用过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等,以了解可能的病因。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最准确的方法之一。通过胃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了解是否存在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同时,还可以在胃镜下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胃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胃镜检查虽然有些不舒服,但对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幽门螺杆菌检测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及时进行检测对于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非常重要。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等。其中,呼气试验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测方法,患者只需要口服含有特定标记物的试剂,然后呼出气体,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的标记物含量就可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

其他检查

除了上述检查方法,医生还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腹部B超等,排除其他疾病。

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护理

饮食方面

(1)规律饮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尽量每天相同的时间吃饭,让胃有一个规律的“工作节奏”。

(2)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

(3)细嚼慢咽。吃饭的时候要慢慢咀嚼,每一口食物都尽量嚼碎了再咽下去,有助减轻胃的负担。充分咀嚼后会产生大量唾液,其所含的多种酶对食物的分解和消化起着一定作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杀灭细菌,保护胃黏膜。

(4)避免过冷过热的食物。食物的温度要适中,不要吃太烫或者太凉的食物。过冷过热的食物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炎的症状。

生活习惯方面

(1)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对胃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慢性胃炎患者一定要戒烟限酒。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不要熬夜,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3)适当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要过大,避免过度疲劳。

(4)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对胃的影响也很大。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加重慢性胃炎的症状。所以,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

其他方面

(1)遵医嘱用药。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者停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2)定期复查。慢性胃炎患者要定期去医院复查,了解病情的变化。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常见的慢性胃炎认知误区

误区一:症状不严重就无需治疗

慢性胃炎初期大多仅表现出轻微的消化不良、偶尔的腹胀或隐痛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并未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患者往往觉得这只是小毛病,从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殊不知,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胃黏膜受损加重,从浅表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增加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癌的风险。

误区二:胃有不适就是慢性胃炎

一旦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等症状,很多人就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慢性胃炎复发或加重。实际上,除了慢性胃炎,还有很多其他疾病也会引起类似的胃部症状。例如,胆囊炎、胆结石可导致右上腹疼痛并放射至胃部区域,常被误认为是胃炎疼痛;胰腺疾病如胰腺炎也会引起上腹部剧烈疼痛和呕吐,容易与胃炎混淆。此外,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有时也会表现为上腹部的牵涉痛。所以,一旦出现胃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误区三:只要服药就能根治慢性胃炎

患者在确诊慢性胃炎后,通常会期望通过药物治疗迅速根治疾病。然而,慢性胃炎的治疗是一个综合且长期的过程。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炎症,但如果患者不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酗酒、吸烟、暴饮暴食、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胃炎很容易复发。所以,仅仅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即使症状暂时得到控制,胃黏膜也难以彻底修复,也就无法得到真正根治。

误区四:定期复查不重要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就认为疾病已经痊愈,不再需要复查。其实,慢性胃炎的病情变化往往是隐匿的,胃黏膜的修复情况、是否有萎缩或肠化生等病变进展需要通过胃镜等检查手段才能准确判断。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预防胃癌等严重并发症具有关键意义。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正确的认识、积极的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慢性胃炎。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以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享受美好的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