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危害大 尽早用药很重要

作者: 龚雪莲

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心房与心室协同合作的完美展现,其按照既定的节奏和顺序收缩舒张,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泵送至全身。然而,当这种协调被打乱,如心动过速、过慢或不规则时,便会出现心律失常,进而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中风或心脏骤停等。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用药。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率或心律不规律。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信号按一定规律传导,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保持正常的心率(正常心率为60~100次/min)。但在心律失常的情况下,这一过程可能受到干扰。心律失常的类型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早搏、房颤、室颤。其中,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min;心动过速是指心率超过100次/min;早搏是指心脏提前收缩,通常为良性,但若频繁出现,可能影响心脏功能;房颤是指心房以不规则且通常较快的节奏收缩,可能增加中风风险;室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

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因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可能会引发心悸、气短、胸闷、疲劳或乏力、头晕、昏厥、恶心呕吐等。

(1)心悸:心悸是心律失常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心脏跳动异常,如过速、缓慢或不规则。

(2)气短: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会导致呼吸困难,出现气短症状。

(3)胸闷:心律失常会使心脏功能下降,氧气输送功能降低,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胸闷、呼吸不畅。

(4)疲劳或乏力: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的输血功能不稳定,血液流动缓慢,人体各器官供血不足,引发缺氧,患者会感到疲劳无力。

(5)头晕:头晕主要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所致。

(6)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丧失而晕厥。

(7)恶心、呕吐:某些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主要是由于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导致血液循环紊乱。

上述症状可能会突然出现,也可能持续存在,严重时可能导致猝死。

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心脏病变、电解质失衡、内分泌疾病、药物因素、神经因素、其他全身性疾病、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

(1)心脏病变: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结构或功能出现损害等,引发心律失常。

(2)电解质失衡:电解质不平衡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

(3)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内分泌失调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4)药物因素:某些抗生素、抗抑郁药、心脏药物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5)神经因素: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调,如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增加患心律失常的风险。

(6)其他全身性疾病:肾病、肝病、感染、发热等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引发心律失常。

(7)生活方式因素:过度饮酒、吸烟、咖啡因摄入过多、缺乏体育锻炼和压力过大等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8)遗传因素:某些心律失常可能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遗传的主要因素是基因突变。

心律失常的危害

心律失常的危害不容小觑,轻者可能只是偶尔感到心悸、胸闷,影响日常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导致晕厥、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对于一些潜在的心脏病患者来说,心律失常往往是病情恶化的前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心脏功能降低:某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进而引起心力衰竭。

(2)中风风险增加: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栓形成,若血栓脱落并进入脑部,可能引发中风。

(3)晕厥:心律失常会出现心率缓慢的情况,导致心输出量下降。由于大脑对缺血和缺氧最为敏感,因此患者会出现晕厥的情况。

(4)心悸胸闷: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动过速,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出现心悸、胸闷的症状。

(5)心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可能导致心搏骤停,危及生命。

(6)心绞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缺氧,引发心绞痛,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

(7)疲劳和乏力: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跳不规律,影响血液流动及氧气供应,患者会感到疲劳、乏力或虚弱。

(8)免疫力下降:身体血液循环与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若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患者又不注意治疗,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9)影响血液循环: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进而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

(10)猝死: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患者猝死,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

(11)肾脏缺血:心律失常会导致肾脏血流量减少。当肾脏出现缺血时,较为常见的症状有蛋白尿、少尿等。

(12)生活质量下降: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因症状而限制日常活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13)焦虑和抑郁: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适,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心律失常应尽早用药

面对心律失常的威胁,尽早药物干预是关键。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发作,保护心脏免受进一步损害。同时,药物治疗还能为后续的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法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律失常的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作用。

钠通道阻滞剂

(1)I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主要用于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能够降低传导速度。奎尼丁的用法是试服0.1 g,观察2 h,若无异常可以继续服用该药物,0.1 g~0.2 g/次,8 h服用一次;普鲁卡因胺的用法是静脉推注15 mg/kg;丙吡胺是一次服用100~150 mg,每6 h服用1次。

(2)IB类:如利多卡因、美西律等,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利多卡因的用法是注射液以0.5~1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每小时不超过100 mg;美西律的用法是口服起始量100~150 mg,每8 h服用一次。

(3)IC类:如普罗帕酮、氟卡尼等,适用于各种期前收缩,也可用于预防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普罗帕酮的用法是50~150 mg/次,8 h服用一次;氟卡尼的用法是50~100 mg/次,12 h服用一次。

(4)Ⅰd类:如雷诺嗪,用于治疗慢性心肌缺血,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起始量是500~1 000 mg/d,12 h服用一次。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包括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主要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频发的房性和室性早搏,以及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控制。美托洛尔的用法是25~50 mg/次,2~3次/d,或者一次服用100 mg,1~2次/d;普萘洛尔的用法是10~30 mg/次,3次/d。

钾通道阻滞剂

钾通道阻滞剂常见的药物有胺碘酮、索他洛尔等。胺碘酮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索他洛尔能够延缓房室传导,从而有效治疗多种心律失常症状。胺碘酮的用法是600 mg/d,可以连续应用8~10 d;索他洛尔的用法是1~2片/d,分两次服用。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较为常见的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可减慢窦性心律,用于控制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心室率。维拉帕米的用法是240~320 mg/d,3~4次/d。地尔硫卓的用法是每次30 mg,3~4次/d,餐前或睡前服用;若静脉给药,每千克体重0.25 mg,稀释后缓慢注射。

其他药物

(1)窦房结IF抑制剂:如伊伐布雷定,用于减慢窦性心律。

(2)β-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常用于心动过缓或慢频率依赖心律失常的治疗。

(2)毒蕈碱M2受体阻滞剂:如阿托品,常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3)毒蕈碱M2受体激动剂:毒蕈碱M2受体激动剂是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通过加强心脏收缩力和减慢心率来改善症状。

(4)腺苷A1受体激动剂:如腺苷,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对于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心律失常的危险性,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考虑预防措施。首选单一用药,再增加剂量,最后考虑联合用药。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心动过缓等;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服,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并注意监测不良反应。

为什么心律失常需要尽早用药

(1)尽早使用药物可以帮助快速终止心悸、胸闷、胸痛等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可以降低心脏负荷,避免病情恶化。

(2)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射血异常,进而引发血流动力学障碍,具体表现为头晕麻木、视物模糊等,甚至引发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尽早用药有助于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影响。

(3)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多种并发症。通过尽早用药控制心律失常,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4)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尽早用药可挽救患者生命‌;对于良性的心律失常,若发作频繁、引起明显不适症状或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尽早用药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5)心律失常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心律失常,可以降低治疗难度,提高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一些潜在的危险性心律失常,尽早用药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但其危害不容忽视。通过科学认知、早期预防、及时干预,完全有能力将其控制在可管理的范围内,让心脏重新奏响和谐的生命乐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