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心脏外科术后感染

作者: 屈娟娟

心脏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感染是心脏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影响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术后感染成为心脏外科护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心脏外科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

术前预防

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

手术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具备进行手术的适应证。医生会仔细评估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心功能、肺部状况、肝肾功能以及手术指征。对于存在严重感染(如活动性感染灶、败血症等)、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高风险因素(如营养不良、高龄、长期卧床等)的患者,应暂缓手术计划,待通过积极的内科治疗或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可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

术前全面检查

术前全面检查是了解患者基础情况、评估手术风险的重要环节,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影像学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光或CT等),以及必要的专科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识别患者潜在的感染风险因素(如慢性感染病灶、免疫力低下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强抗感染治疗、调整手术时机或方式等)。

皮肤准备

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是防止术后感染的重要步骤。护士会对患者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去除手术部位的污垢、油脂和毛发,仔细检查手术部位的皮肤是否有破损、炎症或感染迹象。对于存在皮肤问题的患者,会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如消毒、包扎或推迟手术。在手术当天,采用无菌敷料覆盖手术部位,以减少皮肤细菌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心脏外科手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多在术前半小时用药。

术中预防

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作为手术操作的核心区域,其环境管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感染控制效果。手术室应保持高度的清洁与整洁,避免不必要的物品堆积,以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空气流通应良好,温度和湿度需维持在适宜范围内,以确保手术人员及患者的舒适度。手术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高效过滤器等方法,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同时,手术室应维持正压通气状态,有效阻挡外部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

严格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手术预防感染的基石。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无菌技术培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手术开始前,医护人员需穿戴无菌手术衣、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对手术区域的影响。手术器械和物品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确保处于无菌状态。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时刻保持高度的无菌意识,避免触碰非无菌区域。如确需触碰,应立即更换或重新消毒受污染的物品。

术中保温

术中低体温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增加患者的术后不适感,还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如使用保温毯、加热垫等),确保患者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避免温度过低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术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医生会在术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在术中给予适量的抗生素。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剂量和途径应严格遵循医嘱,以确保其在手术过程中发挥最佳的预防感染效果。医生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术中监测

术中监测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血压等),以及手术出血量和液体平衡情况,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术中状态,并及时采取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稳定。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和消毒灭菌效果也应定期进行监测,以确保手术环境处于无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术后预防

手术部位护理

术后手术部位的精心护理对于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消毒剂擦拭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其干燥、清洁。对于覆盖手术部位的敷料,应确保其干燥、无菌,并根据需要更换,以防止细菌滋生。对于使用引流管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避免堵塞或扭曲,并严格按照规定时间更换引流袋,以减少逆行感染的风险。医护人员还需密切关注手术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迹象,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遵医嘱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加强局部清洁、使用抗生素等)。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术后继续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手段。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身体状况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评估结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给药过程中,会严格按照医嘱执行,确保抗生素在术后恢复期间发挥最佳的预防感染效果。同时,医护人员需关注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观察其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对于长期卧床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还需采取其他措施(如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以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肺功能、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术后康复计划应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包括床上活动、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等康复训练。早期活动有助于降低肺部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营养支持

术后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是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的重要因素。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鼓励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可采取鼻饲或肠外营养支持措施。

手卫生与接触隔离

医护人员应加强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手消毒等操作,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术后患者应避免与有感染症状(如感冒、咳嗽、腹泻等)的人员接触。在流感高发季节,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应佩戴口罩。家中保持通风良好,定期清洁消毒。

监测与评估

(1)持续监测:术后,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感染相关指标,以及手术部位是否有红肿、热痛、渗出等感染迹象。

(2)定期评估:医生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包括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全身感染症状的有无等。评估结果将指导后续的护理和治疗计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