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坚持康复治疗很重要

作者: 高辉

脑梗死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具有很高的自残率、致死率。

脑梗死的原因

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出现血栓或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与堵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称为血栓形成性或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率在40%~60%。也可能是因为异物(固态、气态)沿血液循环行至脑部血管或供血的颈动脉,导致血流受阻或血流减少,导致相关部位的脑组织变软、坏死,称为脑栓塞,发生率为15%~20%。

此外,还有腔隙性脑梗死,是因为高血压小动脉硬化造成的脑动脉深穿支闭塞而导致的脑微梗死,或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剥落所致的微血栓。随着 CT等技术在临床广泛使用,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逐渐上升,占脑梗死的20%~30%。

脑梗的主要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与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脑缺血性血管缺血的严重程度、脑损害部位等密切相关。

轻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能会出现周期性的四肢麻痹等症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四肢瘫痪、急性昏迷,甚至是死亡。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感觉性失语、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等。脑神经症状为假性延髓性麻痹、中枢性面瘫、舌瘫。躯体表现为肢体偏瘫、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等。

脑梗死的检查

CT检查

CT检查可发现梗死病灶呈低密度,能清晰观察到病灶的位置和大小。较大的梗死灶会压迫脑室,造成变形和中心线的移动。术后6 h,仅在部分患者中表现为边缘模糊、略低的密度病灶。多数患者24 h后仅能观察到边缘清晰的低密度病灶。对于5 mm以下的梗死灶,以及皮层表层的梗死, CT扫描往往难以发现。但CT增强扫描可以有效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对于出血性脑梗死 ,CT显示为大片低密度区中存在一些不规则的斑点状高密度区。

MRI检查

与CT相比,MRI对脑梗死的检查比较敏感,能及时发现脑缺血后1 h以内的病变。在发病6 h后,MRI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急性梗死,其特点是T2加权高信号,Tl加权低信号。

常规检查

常规项目包括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大便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条件允许的患者还可以做动态血压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以用来排除癌栓,也可以用来判断有没有吸入性肺炎的可能。

特殊检查

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颈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颈动脉阻塞。

脑梗死的治疗

急性期一般治疗

患者在急性期要尽可能多卧床休息,同时要做好皮肤、呼吸道等方面的护理,保证水、电解质的均衡。发病48~72 h后无法自行进食者,可以采取鼻饲流质饮食,保证身体的营养供应。家属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脑水肿治疗

20%的甘露醇高渗溶液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脱水剂,可通过渗透压差使水分子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

急性期溶栓治疗

脑梗死发生与血栓、栓塞密切相关,因此要在缺血性脑组织发生坏死前消除这些栓子,使血流恢复正常,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脑组织获得早期重灌注,可以缓解缺血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

脑梗死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能够加快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与重构,使得脑梗死患者逐步获得运动、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制订相应的康复方案,做到个体化治疗。比如物理康复治疗通过运动训练、康复训练等,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强度、运动能力,并减轻疼痛等症状;语言康复治疗的重点是提升患者的语言表达及交流技能,重新获得语言功能,改善交流质量;心理康复治疗能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加快康复进程。具体措施如下。

心理护理

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往往发病突然,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的人变为残疾,老年患者具有多愁善感、抑郁、易激动等特点,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多与患者沟通,多安慰与鼓励,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

口角歪斜护理

脑梗死患者出现口角歪斜的情况比较常见,表现为眼皮闭合不全、不能皱额、鼓腮等。指导患者多做面部运动,比如眼部、口部与面部运动,以及局部按摩。

语言训练

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需强化口语与书面语音训练。护理人员与家属要给予患者充足的时间,切勿催促,谈话应该是面对面进行,语速要缓慢,让患者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激励。在患者出现命名性失语的情况下,要鼓励其经常说出日常使用的物品,促进其记忆的恢复。护理人员与家属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安慰,利用有效的交流方法,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语言能力。

帮助患者床上翻身

偏瘫患者一般喜欢侧卧位,容易对患侧肢体造成伤害。所以,护理人员和家属要尽量辅助患者采取健侧卧位或仰卧。也可以先让患者俯卧15~20 min,然后在肚脐和大腿位置垫软枕垫,有利于髋关节的伸展。同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帮助患者常变换体位,2 h翻身一次。

辅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

想要避免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建议患者在病情至少稳定1周,再逐步开展功能训练。护理人员与家属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按摩与被动运动,如活动手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神经功能进行刺激,防止或者缓解肌肉、皮肤的萎缩;还可以对痉挛肌肉进行牵拉,使关节的韧带和关节的拉伸度得到保持,避免关节畸形和挛缩。

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

患者要对体位进行正确转换,开始采取患侧肢的被动运动与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如把健侧肢体放在患侧的膝下,再顺着患侧的腿向踝部滑动,让健腿带动患腿活动。日常家属可以帮助患者用热水浸泡患肢,加快局部血液流通。同时,可以按摩瘫痪肢体,防止出现肌肉萎缩,比如对大小关节进行屈伸膝、弯伸手指等被动活动,防止出现关节僵直。

辅助患者进行站立与步行训练

锻炼内容主要有:坐位耐力锻炼、站立训练、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与日常生活训练等,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为以后的康复奠定良好基础。康复训练的时间通常为6~7周,每天训练3次,每次10 min,每周治疗5 d。训练强度不要过大,注意循序渐进。

进行上肢锻炼

上肢锻炼包括梳理头发、解纽扣、写字、洗脸等,还可以进行拍皮球等,可提升手部的协调性与灵活性。

脑梗死患者的饮食调理

在饮食方面,应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把蔬菜剁碎,将水果榨汁。如果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不能进食,可以通过鼻饲进行营养支持。

(1)严格控制油脂的摄入:在每天饮食中,应降低脂肪的摄入量,减少食用动物脂肪,在烹饪时,忌使用动物油,可选择如豆油、玉米油等植物油。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每天不超过300 mg。

(2)控制总热量:对饮食中的总脂肪摄取量进行控制,可以降低血脂。

(3)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类,尤其是海鱼。每天可以食用适量的豆制品,如豆干等,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黏稠度十分有益。

(4)控制糖分的摄入:脑梗死患者还要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比如糖果、点心和饮料等。

(5)控制盐分的摄入:脑梗死患者要采取低盐饮食,每天食盐摄入<5 g。可以在烹调后,加些盐拌匀。

(6)注意烹调用料:要讲究烹调用料,可以加入番茄酱、醋等调料。其中,食醋不仅能开胃,还能加快脂肪的溶解度,帮助消化和吸收。常食用芝麻酱可以补钙,对预防脑出血有益。

(7)多饮水:脑梗死患者应多饮水,特别是早晨及晚间,能稀释血液,避免血栓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不仅要根据医生的建议用药,还要进行康复治疗,才能最大程度促进身体康复,降低再复发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