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的“产后三急”及应对措施
作者: 王世英“产后三急”是指产后1~2周内,产妇出现的尿潴留、便秘和乳胀。“三急”的发生与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不及时治疗,可影响产妇的康复及哺乳。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产后三急”的病因病机,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产后“三急”多是由于产后气血大亏、肾气虚弱、情志失调所引起。
气血失和
女性在分娩过程中会耗伤大量的精血津液,又因子宫复旧不良而使盆腔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哺乳劳累,常致机体失养。若产后调养不当或休息时间过少,易使脾胃功能减退,进而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最终出现气血失和的现象。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妊娠后卵巢和肾上腺皮质会分泌雌激素及孕酮,会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抑制作用。一旦妊娠终止,这些激素便不再分泌,进而影响女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因此,分娩前后女性脏腑功能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产妇体质,严重时可导致产后带下病的发生。
肾气虚弱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主水液代谢,是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景岳全书》云:“女子以肝为先天”,说明女性的生理发育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临产妇分娩前后,常因忧怒惊恐、饮食不节等因素致肝郁气滞,进而引发月经量少、颜色黯淡、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此时,若不能及时调节情志、缓解压力,极易加重病情,导致肾气亏虚,出现小便不利、便秘难解。
情志失调
产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照顾婴儿的劳累,常致产妇精神紧张、情绪抑郁,此即为情志失调。《丹溪心法》指出:“郁则化火,火则伤心,心伤则脾病”。情志失调常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如《女科补遗·产后乳证》记载:“产后当慎起居,勿过悲忧,恐劳太甚,忧思恼怒,以致神伤,是以乳汁不行也。”因此,临床上治疗“三急”应注重疏导患者的情绪,让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经脉瘀阻
女子产时,两经相合,经脉气血俱旺,故有“经水无余,血随下走”的特点。而产后哺乳又加重了子宫的收缩,使阴道出血量增多,这样极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形成经脉瘀阻。此外,产妇为了促进泌乳,往往需要摄入营养水平较高的食物,但若过于滋补,则易损伤正气,造成痰浊胶结于体内,阻碍气血流通,导致脏腑功能受损。
治疗措施
通因治果
《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积之所生也,则气满不能运;滞之所生也,则血气已伤。” 产后积滞可导致气血亏损,加重“三急”的症状。因此,治疗“三急”必须注重于通因治果的原则,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根本所在。
补虚泻实
张仲景曾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认为病位不同,治法各异,但总以补虚者为先,泄实者为次。产后“三急”虽有虚实之分,但其病机主要是由气血不足、肾气亏虚引起的,故可采用益气固脱、滋阴降火、温阳祛寒等方法进行治疗。如便秘型“三急”,可选用黄芪、当归、党参等补气药,加枳壳、厚朴行气导滞,使气血畅行,肠道蠕动正常,从而缓解便秘;若小便潴留,则宜用利水渗湿、通淋导浊的药物。常用茯苓、泽泻、猪苓等健脾渗湿,车前子、海金沙清热利湿,麻黄、白术升阳举陷,黄柏、知母清热泻火,从而达到利尿通淋的效果;乳汁淤积型“三急”,应选用通乳散结、活血散结的药物,如王不留行籽、穿山甲、地龙、蒲黄、山楂、当归、川芎等。此外,还可配合针灸、按摩、耳穴压豆等中医外治法,增强疗效。
辨证选方
在中医理论中,“产后三急”通常指产后常见的三种紧急情况,虽具体定义可能因文献而异,但广义上可理解为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尿潴留)、大便难解及乳汁不下等三大类问题。根据“产后三急”的临床表现及患者的体质差异,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气虚下陷型:宜选用补中益气汤合四君子汤。其中,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气虚下陷之证;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两者合用,既能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又能提升中气,改善小便不通、大便难解及乳汁不足之症。
(2)阴虚内热型:宜选用一贯煎合犀角地黄汤(注意:现代临床中犀角因资源稀缺及保护野生动物考虑,常以水牛角等替代)。其中,一贯煎滋阴疏肝,适用于肝肾阴虚之证;犀角地黄汤(或水牛角替代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两者结合,既能滋养阴液,又能清除内热,改善因阴虚内热所致的“产后三急”症状。
(3)寒湿困脾型:宜选用当归四逆汤合五苓散。其中,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适用于血虚寒凝之证;五苓散则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专治膀胱气化不利之小便不利。两者合用,既能温通血脉,改善血液循环,化湿利水,促进小便排出,又能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乳汁分泌。
调护指导
(1)饮食调理:产后便秘可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产后泌乳困难者可吃猪蹄、鲫鱼、鸽子汤等。
(2)心理疏导:产妇因身体不适易产生焦虑情绪,而焦虑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过强,进而引发痉挛性腹痛,加重产后便秘症状。因此,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同时注意产后休息,避免久站或久坐,以利于恶露排出。
(3)按摩通便:对剖宫产产妇行腹部按摩,有助于排便。先用热毛巾热敷腹部,促进肠道蠕动,然后双手掌互搓,由上向下轻揉脐每周20次,再逆时针方向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旋转5~6次。每日1~2次,每次3~5 min,可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次数和力度。
(4)针灸治疗:将艾条点燃后放置于脐部周围,取针穴三阴交、中极穴、气海穴、关元穴,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5 d。
(5)中药熏洗:将当归、川芎、黄芪、丹参、延胡索、红花、桃仁、路路通等药研细末,加水煎煮成药液,待温度适宜时,将药液装入喷雾器中,对准患处进行熏蒸。每剂药液可用2次,每天熏洗1次,连续7 d。
(6)其他方法:若产后有尿潴留的症状,可采取俯卧位,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并将膝部垫高,以利于尿液的排出;排尿不畅者可使用开塞露来通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针对产后乳胀,分娩前宜加强营养,选择优质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同时增加水分摄入,如鲜榨果汁、酸奶等。此外,还应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力,以提高泌乳量。
结束语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个体差异性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若能将针灸、推拿、药膳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可使治疗更加有效,同时也便于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