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作者: 黄绍鹏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观察组予以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比较两组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苏醒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视觉疼痛评分法(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MAP和心率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应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良好的麻醉苏醒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关键词: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生命体征;麻醉苏醒质量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类型,具有手术视野清晰、切口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腹腔镜操作更为精准细致,手术耗时较长,对麻醉技术要求较高。目前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方法仍以全麻为主,但全麻往往无法有效阻断手术区域伤害性刺激向交感中枢传导,手术创伤会对机体造成严重刺激,极易对血流动力学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2]。硬膜外阻滞是指向硬膜外间隙注入局部麻醉药物,可对脊髓神经支配区域产生阻滞[3~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生命体征及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12月在医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42.41±3.17)岁;体重指数18~27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02±1.35)kg/m2;受教育年限1~14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98±1.46)年;子宫腺肌病6例,子宫恶性肿瘤19例,子宫肌瘤5例。观察组年龄30~58岁,平均年龄(42.86±3.30)岁;体重指数18~27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85±1.40)kg/m2;受教育年限0~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0.06±1.51)年;子宫腺肌病5例,子宫恶性肿瘤21例,子宫肌瘤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妇产科学》[5]中的诊断标准;符合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指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依从性较高,可积极配合临床诊治及观察指标的评估。排除标准:合并急慢性感染;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存在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病变;有出血倾向;合并肝、肾、心、肺功能异常;有研究相关药物过敏史;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存在脊柱病变或穿刺部位感染。

1.2 方法

两组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电图等。

1.2.1 对照组予以全身麻醉

静脉注射2.5 mg/kg丙泊酚、0.4 μg/kg舒芬太尼、0.6 mg/kg罗库溴铵诱导麻醉,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七氟烷吸入,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维持在1.0左右,持续靶控泵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0.5~3.0 ng/mL至手术结束,间断注射罗库溴铵。

1.2.2 观察组予以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

患者取左侧卧位,穿刺点位于L2~3椎间隙,确认硬膜外腔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 cm。妥善固定后转为平卧位,回抽无血无液后注入2 %利多卡因3 mL,观察10 min排除全脊麻后,注入8 mL 0.375 %罗哌卡因,调节感觉阻滞平面至T6水平。全麻诱导及维持方案同对照组。

手术结束前30 min,两组均给予托烷司琼5 mg预防术后呕吐,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镇痛。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麻醉苏醒质量: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2)比较两组生命体征: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麻醉前(T0)、气腹建立后1 min(T1)及术毕时(T2)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3)比较两组疼痛评分:于术后1 h(T1)、6 h(T2)、12 h(T3)、24 h(T4)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的疼痛程度,总分0~1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剧烈。(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如腰骶痛、恶心、呕吐、躁动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T1、T2时观察组MAP、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T1、T2、T3、T4时两组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麻醉效果会对患者术后康复及转归造成影响,故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6]。全麻是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术中常用麻醉方案,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使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发挥镇痛效果。但单一全麻无法阻滞手术及腹压等刺激传入中枢神经,可能影响患者呼吸及血液循环,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7~8]。

硬膜外阻滞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阻断脊神经根的刺激信号传导,减轻手术刺激传导,降低交感神经活跃性,减轻应激反应,且对患者呼吸系统影响较小[9]。本研究结果显示,T1、T2时观察组MAP及H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术中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抑制大脑中枢神经、阻滞脊神经,抑制手术操作刺激传导及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减轻应激反应,使患者术中循环及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10]。本研究中,T1、T2、T3、T4时两组静息/运动状态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麻或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麻醉恢复是全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麻醉苏醒质量可评估麻醉质量,而麻醉方法是影响麻醉苏醒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观察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且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可强化神经阻滞效果,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抑制手术刺激传导,控制麻醉深度,进而提高苏醒质量。但硬膜外阻滞需要一定的起效时间,使麻醉操作时间延长,且存在操作失败及神经损伤风险。

综上所述,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中可稳定生命体征,提高患者麻醉苏醒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朱静,孙滨州,邵长好.vNOTES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对全子宫切除患者组织创伤、体液免疫及性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2):312-317.

[2]韦友琴,张智勇,唐强强.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疼痛阈值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

杂志,2023,22(3):329-334.

[3]刘彤,林威威,陈本祯,等.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误诊

误治,2023,36(8):117-121.

[4]朱妮,张明强,屈强.不同中医体质老年宫颈癌患者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激反应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4):822-825.

[5]王泽华.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80.

[6]孙蓓,刘亚红,汪宁.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与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3):396-397.

[7]陈吉鹏,侯景丽.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8):1022-1025.

[8]王金丽,常杰.全身麻醉联合TAP神经阻滞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麻醉质量与安全性[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29(10):2085-2089.

[9]董华,邢相记.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21(13):2328-2330.

[10]时决振,朱文宁,周峰.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患者麻醉质量、术后苏醒认知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3,46(10):881-88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