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对鼾症手术患儿恐惧心理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 周芳芳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对鼾症手术患儿恐惧心理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78例鼾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恐惧心理[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MFS)评分]、应激反应[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生活质量[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OAS-18)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中HR、SBP、DBP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CMF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鼾症手术患儿恐惧心理及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小儿鼾症;应激系统理论;护理;恐惧心理;应激反应
鼾症为儿童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入睡打鼾、憋气、张口呼吸、夜间多汗等,严重影响患儿学习与日常生活。大部分家长缺乏疾病认知度,未认识到入睡打鼾属于病态,导致治疗不及时,直接影响患儿机体生长发育、智力、睡眠质量及面容等,严重者可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1]。手术为临床治疗小儿鼾症的重要手段,以扁桃体或腺样体切除术较为常见,疗效确切。但手术为侵入性治疗,会产生一定的创伤,加之小儿年龄较小,面对手术会出现一系列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影响手术治疗效果[2]。因此,围术期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十分必要[3]。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对鼾症手术患儿恐惧心理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78例鼾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34±1.36)岁;病程4~18个月,平均病程(10.43±1.60)个月;肥大位置为腺样体20例,扁桃体18例;体重13~49 kg,平均体重(38.56±4.68) kg。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7.10±1.40)岁;病程4~20个月,平均病程(10.94±1.42)个月;肥大位置为腺样体22例,扁
桃体18例;体重14~50 kg,平均体重(38.76±4.17) 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鼾症[4]诊断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指征;认知与表达能力正常;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合并先天性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术前协助患儿完善相关检查,术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配合手术医师开展手术,术后予以饮食、用药指导等。干预至患儿出院。
1.2.2 观察组予以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
(1)应激源强度感知:通过患儿家属了解患儿性格特征、爱好等信息,以和蔼可亲的方式与患儿进行交流,建立友好关系,获取信任;同时,全面评估患儿身心状态,针对其存在的害怕、恐惧等不良心理,采取趣味游戏、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疏导;在病房内布置患儿熟悉的玩具、图册等,使其尽量适应病房环境,鼓励、安抚患儿,使其积极面对治疗。
(2)放松训练:对于能够听从指令的患儿,手术开始前指导其进行腹式呼吸,即深呼吸,鼻腔吸气使腹部突出,憋气1 s后,经口腔缓慢吐气,重复3~5次,使全身肌肉放松;对于年龄较小、无法听从指令的患儿,手术前给予音乐疗法,播放韵律愉快、轻柔的儿歌,缓解患儿紧张程度,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3)应激源控制:尽量控制外界应激源,避免患儿直接接触潜在的各类刺激源,主要为视觉与音量,在不影响手术顺利开展的情况下控制手术室设备报警音或噪声,减少人员走动频率与讲话声音,尽量保持安静的环境;术中进行体温护理,所有输注液体均进行预加热,颈部以下身体用毛毯遮盖,预防低体温。
(4)社会支持:术后组织病友交流会,通过同伴支持引导患儿相互鼓励,分享体验,积极配合术后护理;护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并重点强调家属支持对患儿保持良好心理的重要性,恢复期间尽量满足患儿合理的需求,予以充分的耐心,避免大吼大叫引起患儿情绪波动。干预至患儿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指标:监测术中患儿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水平。(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OAS-18)[5]评估,包括症状、情绪、睡眠、对监护人影响及白天影响5个维度,评分越低表示患儿生活质量越高。(3)比较两组恐惧心理:采用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MFS)[6]评估,主要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医疗环境、医疗操作及自我恐惧,评分越高表示恐惧心理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两组术中HR、SBP、DBP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症状、情绪、睡眠、对监护人影响及白天影响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恐惧心理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CMF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鼾症患儿可出现张口呼吸行为,会因憋气导致夜间翻身、惊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间接影响其白天学习、活动及注意力集中情况,且长期张口呼吸还会影响面部生理结构,临床需引起高度重视[7]。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但围术期患儿会产生明显的恐惧心理,增加手术应激反应。因此,围术期护理对疾病转归至关重要。
应激系统理论主要针对创伤事件,现在多个外科手术中逐渐开展,在减轻手术应激方面效果显著[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HR、SBP、DBP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CMF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鼾症手术患儿恐惧心理及应激反应。鼾症患儿入院后多数会因陌生医护人员、陌生环境产生害怕心理,该护理模式在应激源强度感知中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患儿尽快熟悉周围人员与环境,消除应激源,缓解恐惧心理。术前腹式呼吸可从生理方面放松患儿肌肉,音乐疗法可从心理方面缓解患儿紧张心理,避免负性情绪加重术中应激反应。有研究指出,噪声为小儿医疗恐惧的重要影响因素,会明显增加小儿就医时紧张、害怕等情绪[9~10]。因此,消除或控制噪声为预防医疗恐惧的重要途径。应激源控制中通过减小手术室设备噪声维持安静的环境,从而减轻患儿恐惧心理。另外,低体温极易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故术中保温措施有助于减少手术对HR、血压的影响,减轻应激反应。社会支持中通过集体干预促进患儿之间交流,使其有效释放情绪,良好的院内环境、家属支持可使其感受到被关爱,明显提升安全感,减少恐惧。该护理模式从多个角度进行干预,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鼾症手术患儿恐惧心理及应激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爱林.品管圈活动中实施PDCA对提高小儿鼾症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20,18(30):142-143.
[2]胡蓓,邱文芳.医护一体化快速康复护理在小儿鼾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4(1):54,58.
[3]何权瀛,陈宝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解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35(1):7-8.
[4]李欢,吴轩,赵丽萍,等.噪声对儿童医疗恐惧及焦虑的影响:意志控制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29(3):629-632,628.
[5]李林,尤甜,孙东艳.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鼾症手术患儿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妇幼护理,2022,2(5):1158-1160.
[6]孙明明,薛然荣,张云.基于应激适应理论下的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患者应激状况的影响[J].临床研究,
2023,31(6):167-170.
[7]张洁,邢凤梅,吕婕,等.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5):652-656.
[8]郭明明,刘盈盈,马冬,等.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护理干预在重大车祸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4):3343-3347.
[9]孔令凤,杨卫红,张全英,等.住院学龄期儿童医疗恐惧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32(7):838-839.
[10]赵红妃,殷海燕,汪露,等.住院先心病患儿医疗恐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24,37(1):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