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
作者: 金文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已近1亿。据预测,慢阻肺患病率在未来40年或将持续上升。老年群体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有统计显示,4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 13.4%,50 岁以上达 15.5%。该病在临床上表现出了诸多特点,如容易复发、多次入院、较长的住院时间、引起较多的并发症等。及时筛查相关的危险因素并给予有效干预,对慢阻肺的预防和康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何为慢阻肺
慢阻肺作为慢性呼吸疾病的典型代表,在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影响下,机体气道等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阻碍了呼吸气流,使得患者呼吸困难,且伴有咳嗽、咳痰等。慢阻肺所谓的“慢”,是指疾病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通气功能障碍。从病理生理层面的改变来看,慢阻肺表现为气流受到限制,且具有持续性特点,从而破坏了肺通气的正常功能。
(2)换气功能障碍。随着病程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肺组织本身的弹性,且肺总量当中残气量占比也随之上升。在肺气肿影响下,会降低肺毛细血管的量,随之减少的还有肺泡间血流量,导致肺泡虽然还在通气,但由于肺泡壁已不存在血流灌注,引起无效腔样气量的进一步增多。当然,血流灌注的情况也见于部分肺区当中,但由于通气较差,难以支持气体交换,造成通气—血流处于一种失衡的比例。与此同时,由于所丧失的肺泡毛细血管非常丰富,造成了弥散面积的大幅收缩。在以上因素的联合影响下,导致肺换气功能障碍。
(3)在通气功能与换气功能存在障碍的情况下,能够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的情况,随之在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方面呈现出不同表现,并最终发展为呼吸功能衰竭。
慢阻肺的常见症状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咳、痰、喘”,即咳嗽、咳痰和气促。从发病表现来看,慢阻肺早期症状不典型,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导致在就诊时,往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肺功能损害。
慢阻肺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年龄
慢阻肺的发病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占据了总发病人群的绝大多数。这是因为老年人免疫力持续降低,使得慢阻肺发生或加重的易感性增加。因此,要加强老年人群的预防知识宣讲,让其了解自我防护的方法,比如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重视肺部健康,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这对明确是否患有肺气肿、肺气肿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的确定及治疗过程中对治疗的反应都有极大的帮助;在流感高发季节接种疫苗,因为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的重要诱因。日常生活中,老年群体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通常以强度较低的项目,如太极拳、健步走等为主。此外,多进行缩唇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能够使膈肌功能得到针对性的锻炼,肺泡获得更多通气量的同时,气体的分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从而对缓解病情起到积极作用。
吸烟
有研究发现,吸烟是慢阻肺的高危影响因素。依据相关统计数据,慢阻肺患者当中有近90%有吸烟的习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慢阻肺患者中,男性比例要远高于女性。因为烟草当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质会损害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最终造成肺功能受损。此外,烟草中所含的有害物质还能够对肺弹力纤维造成破坏,导致肺气肿。
T淋巴细胞的活化程度
研究发现,相较于女性,男性之所以有着更高的慢阻肺发病率,并非只缘于抽烟这一个因素,还有可能是因为女性面对细菌与病毒有着更强的抵抗能力。就慢阻肺而言,所表现出的特征性改变以相关部位的慢性炎症为主,且在病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炎症细胞的作用。慢阻肺炎症当中,中性粒细胞的参与表现为自身的活化与聚集,其依靠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破坏肺实质构成,导致肺部病变。
职业粉尘和空气污染
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些物质均可产生与吸烟类似的效果,具有代表性有室内空气污染、粉尘等。这些物质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弱化纤毛清除能力,所分泌黏液的量随之增多。因此,对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者而言,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很有必要。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室内空气污染属于高危因素,故在生活中应注意对室内油污的控制和对生物燃料的合理使用。
焦虑和抑郁心态
过往有研究报道,在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病例当中,有超过4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且生活质量偏低、呼吸症状多样、较长住院时间、死亡率处于高位。国外研究显示,之所以焦虑、抑郁情绪和慢阻肺急性加重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是因为负面情绪会导致精神病理发生率的增加,使得慢阻肺症状进一步加剧。
机体营养不良
慢阻肺病例当中,营养不良属于比较普遍的情况;且一系列研究表明,营养不良会引起并发症的增加,更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如延长了住院时间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情况的存在,会影响慢阻肺患者肺弥散能力、运动耐量、呼吸功能、相关肌肉收缩力等,弱化了排痰及对肺部感染分泌物清除的能力。
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
有的患者幼年时期即患有慢性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哮喘。随着年龄的增长,气道受到不可逆损伤,可能会逐渐发展为慢阻肺。建议以上慢阻肺易感人群,40岁以后需定期到医院做肺功能检查,绝大多数可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保持良好的肺功能可以使慢阻肺患者拥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因此呼吸功能锻炼非常重要。患者可通过做呼吸瑜伽、呼吸操、深慢腹式阻力呼吸功能锻炼、唱歌、吹口哨、吹笛子等锻炼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