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药防治知识
作者: 常爱红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因自身调节血糖能力缺乏,导致血糖异常增高。长期存在高血糖,会导致机体多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发生慢性损害。近几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因此,加强对糖尿病的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体重超标
肥胖人群容易患糖尿病。原因是肥胖者细胞体积增大,导致脂肪细胞内胰岛素受体浓度下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根据研究,成人糖尿病患者60%~80%为肥胖患者。
缺少活动
现代工作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很多人养成久坐的习惯,缺乏运动。而适当锻炼有助于消耗体内糖分。
饮食结构不合理
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会导致体内脂肪大量积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
精神紧张
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会导致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引起血糖和血压持续升高。
糖尿病的危害
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心血管疾病。因为糖尿病会引发微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大面积的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气膜增厚,进而引发冠心病、脑出血、糖尿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对肾脏的危害
高血糖会使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导致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肾功能下降,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肾衰。在早期阶段,患者症状常不明显,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是其唯一表现,很容易被忽略,随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排出,血肌酐及尿素氮开始升高,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尿毒症。
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血糖过高会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对局部组织造成损害,如下肢出现疼痛、溃疡,甚至坏死,导致肢体残疾。
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外周神经和植物神经病变最为常见,表现为人体四肢末端麻木、冰凉、刺痛感等。
对眼睛的危险
糖尿病眼病,主要是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白内障。轻者视力减退,重者致盲。
物质代谢的障碍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糖代谢出现严重障碍,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血酮浓度明显升高,进而出现酮酸中毒和高渗非酮症昏迷。
糖尿病的症状
尿多
如果血糖高于肾糖阈值(8.89~10.0 mmo1/L),那么,经过肾小球过滤出来的葡萄糖无法被肾小球完全吸收,就会出现通透性利尿。如果血糖高,尿量就会增加,24 h内的尿量可以达到5000~10000 ml。
多饮
高血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引发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患者会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明显增多。
食量变大
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人体的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会降低时,引发饥饿感,促进饮食。而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含量较少,组织细胞容易进入“饥饿状态”,导致饥饿和多食。
体重下降
糖尿病患者虽然食欲增加了,但体重却在减轻。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缺乏,或胰岛素的抗性,人体很难从葡萄糖中获取养分,引起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导致能量失衡,体重下降。
疲乏无力
因为葡萄糖无法完全被氧化,很难被身体吸收而转化成能量,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失调、氮素平衡失衡,出现身体虚弱、精神萎靡。
视力下降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初期有视力减退或模糊的情况,这与高血糖引起的晶体渗透压有关。早期多为功能性改变,如果血糖控制良好,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
中医如何防治糖尿病
药膳预防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食。应根据患者体重、劳动强度测出所需主食的量。每天主食不高于250 g。如再感觉饥饿,可增加些既含有高纤维,又有助降血糖的蔬菜,如洋葱、芹菜、海带、菠菜等。蛋白质类副食品,如豆制品、牛奶、瘦肉等都可适量食用。此外,采取中药膳食的辅助性干预,对控制血糖也有很好的作用。在此,介绍一款方便取材的中药食谱——三豆饮:取黑豆、赤小豆各50 g,绿豆100 g,文火炖30~40 min即可。
配合适量运动
运动可增强对糖的耐受性和降低对胰岛素的依赖性,减少胰岛素需要量,降低血糖,改善血脂的代谢异常。建议进行适当运动,如选择慢跑、散步、健身操、打太极拳等,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但空腹时及重症糖尿病患者不宜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休克等。
积极控制体重
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要想有效防治糖尿病,就必须让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这可以通过锻炼和饮食来实现。
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一些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会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进而影响生活质量,导致病情持续恶化。所以,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只要积极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适当的中药医治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从整体上进行调理。西医治疗糖尿病,虽然病情能在短时间内稳定下来,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患者前期并不需要胰岛素治疗或者没有出现并发症,中医治疗是不错的选择。
定期检测血糖
应将血糖测定列为常规的体检项目。凡发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如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血糖,以尽早明确诊断,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要综合调动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将血糖长期平稳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宜控制在6.11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宜控制在9.44 mmol/L以下;反映一段时间血糖水平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应在7.0%以下。此外,还要定期测定血脂、血压、心电图,这些都是控制血糖的间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