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模式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朱阿敏,姚璐瑶
摘要:目的 观察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PDCA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于门诊接受静脉留置针护理,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PDCA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疼痛指数、穿刺成功率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疼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疼痛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PDCA模式;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护理
在儿科门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科患者本身具备抵抗就医的年龄特点,经常会出现手抓穿刺针等过激现象,且患儿恐慌不安等情绪也使得其难以有效配合输液过程,穿刺针脱落等现象的发生使得儿童疼痛感大幅提升,治疗效果大打折扣[1~2]。近年来,PDCA模式在儿科门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并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其主要将护理过程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部分,护理人员通过总结经验,挖掘、分析并解决临床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最终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3~4]。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PDCA模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于门诊接受静脉留置针护理,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8±1.4)岁,男患儿27例,女患儿22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8±1.4)岁,男患儿25例,女患儿24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医护人员向家属传达输液所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对输液的处方进行多次核对,并在输液过程中观察患儿的现实状况。
1.2.3 观察组接受PDCA模式的护理干预
(1)计划阶段。由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PDCA管理小组,并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其职责为对患儿留置期间的问题进行回归性调查和分析,并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患儿输液过程中,应该考虑四个方面问题:第一,患儿心理可能存在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易造成心理创伤。第二,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肢体活动较多,容易导致留置针松脱,且排汗较多也会使得留置针难以固定。第三,患儿的皮肤状况使得其可能出现过敏现象,穿刺部位易出现炎症。第四,患儿家长基本常识的缺失会诱发一些不安全因素。
(2)制定对策阶段。PDCA管理小组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找出合适的交流方式,并与静脉穿刺经验丰富的护理探讨留置针固定的最佳方式。
(3)进行阶段。通过卡通图片、玩具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增加与患儿的交流,及时排解其负面情绪,以减少患儿对疼痛方面的关注。监视患儿的输液情况,如果出现红肿、疼痛等应及时确定处理方法。与此同时,医护人员也要着眼于改善医院的输液环境,改变原有的交流方式,并对存在的留置针问题进行专业讨论。
(4)检查阶段。要求医护人员做好周结,及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享经验。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疼痛指数、穿刺成功率以及家属满意度。
1.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疼痛指数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疼痛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儿激怒和受惊吓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年龄较小的患儿往往存在好动、敏感等年龄特点,在进行门诊输液时,如果留置针护理不当将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增加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多次穿刺会给患儿造成疼痛[5~7]。目前PDCA模式在患儿门诊治疗的应用愈发广泛,其效果受到了患者和医师的一致认可。PDCA模式在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能够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流程,增强其在提升护理质量方面的积极性。该模式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断学习,并逐渐改善原有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护理质量[8~11]。很多学者对PDCA模式的优势进行了探究。林晨晨等通过对比论证了PDCA模式应用到护理过程后,患儿在穿刺成功率以及疼痛指数方面的改善作用,提出了该模式存在的显著优越性。刘影等更加注重护理满意程度的结果,通过收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问卷发现,接受PDCA模式护理后,患儿易激怒不安的负面情绪明显下降,患儿家属满意程度明显上升[12]。
PDCA模式下的静脉留置针护理改变了常规护理在关怀上的不足,将整个护理过程分为计划、对策制定、执行以及检查四个阶段。计划阶段成立PDCA模式管理小组,管理小组需要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到患儿留置针留置期间存在的问题,如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理恐惧,导致形成心理创伤。由于患儿自身的年龄特点,留置针可能会存在难以固定或松脱现象,增加穿刺次数。同时,患儿本身的皮肤十分娇嫩,可能会出现过敏现象。家长在医疗常识方面的缺失,会导致患儿在离院后面临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在决策阶段,管理小组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如通过恰当的交流缓解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抵触心理,在输液过程中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少患儿对留置针的关注;针对留置针固定方法开展专业讨论和培训。执行阶段首先对病房环境进行改良,例如通过布置玩具和卡通图画营造一种舒适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抵触心理。在交流过程中,医护人员需确保语气温和,消除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存在的隔阂,增加患儿接受治疗的勇气。通过总结固定留置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有效改善留置针固定方式。在留置部位覆盖保护套,保证该部位干净卫生,并为观察针眼提供便利。为了对患儿进行随访,可以建立沟通平台,不定时在微信平台上进行护理方面的沟通。最后,在检查阶段要求定期进行会议总结,记录结果并分享成功经验。
根据本研究来看,采用PDCA模式进行儿科门诊留置针护理后,患儿疼痛指数明显下降,这说明该护理手段是很有效果的,可以帮助患儿减少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与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相比,PDCA模式下的儿科门诊留置针护理更注重细节,将护理流程进行了细化和分解,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和专业化的护理水平。由此可见,对输液门诊的患儿而言,护理人员必须要首先排解其对输液本身的恐惧,通过改善病房环境、改变沟通方式等积极措施提升患儿配合度,切实提高护理效果。本研究通过3个指标衡量了PDCA模式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首先,对患儿的穿刺成功率进行了记录,数据显示PDCA模式应用后的患者穿刺成功率较高;其次,收集了患儿疼痛指数。从数据来看,观察组患儿出现应激反应的现象明显改善;最后,对比了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状况,观察组评分明显较高。总的来说,PDCA模式下的护理方式较常规护理有着更好的应用价值,不仅注重穿刺的成功率,还能有效满足患儿的心理感受。
综上所述,年龄较小的患儿对医护人员有着较强的警惕心理,这种敏感的态度使其在护理过程中难以配合,进而影响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导致患儿疼痛指数的不断提升,影响护理效果。PDCA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疼痛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崔丽莉.PDCA循环模式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8):3.
[2] 郑晶晶,刘丽君.PDCA循环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15):2.
[3] 林曼.FOCUS-PDCA模式在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安全应用中的体会[J].心理月刊,2019(16):1.
[4] 康长娟.基于PDCA循环法的护理模式在静脉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
[5] 石建华,邓筱娟,吕艳,等.PDCA管理模式在内科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2.
[6] 陈凤,郝卫文,缪艳霞,等.PDCA模式在提高急诊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0):3.
[7] 黄华,李月红.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静脉留置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0):3.
[8] 张春珍.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
[9] 信丽红,李雅丽,何莹.PDCA循环模式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及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3):1.
[10] 陈丽君,李爱求,张雯娟,等.PDCA循环法在儿科门诊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3.
[11] 毛雪梅,樊宏魁,李小霞,等.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的应用研究(309)[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杂志,2018,39(4):309-311319.
[12] 卫晓慧,白媛,王静.PDCA循环护理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感染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9(4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