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危害不容忽视
作者: 刘芳英肺栓塞是一种发病率、误诊率、死亡率极高的肺血管疾病,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就导致肺栓塞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介绍。
什么是肺栓塞
全身各处流回右心房的静脉血液含氧量较低,经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与肺泡内氧气进行交换,确保血液中含氧量提升之后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室,再为全身各脏器供氧。肺栓塞主要指各种栓子,如血栓、脂肪颗粒、羊水及空气栓子等,对肺动脉造成阻塞导致上述供氧机制发生障碍人体处于缺氧状态。其中,肺血栓栓塞症是最为常见的肺栓塞类型。
肺栓塞的症状表现多样并没有特异性,轻者无明显不适,病情严重可导致猝死。多数肺栓塞患者因气促、胸闷及胸痛就诊,部分患者伴随咯血、发热、咳嗽等症状。因为肺栓塞多源于下肢深静脉,因此部分患者下肢存在不对称的肿胀。随着病情的发展,肺栓塞极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肺梗死、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病情严重可导致循环衰竭甚至死亡。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未接受治疗的肺栓塞患者死亡率约30%。因此,早期阶段及时治疗十分必要。
肺栓塞是怎么引起的
主要病因
(1)血栓来源。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肺栓塞的栓子源于腿部或盆腔深静脉,部分源于手臂静脉或胸部中央静脉,形成后经由静脉系统和右心到达肺动脉,导致一支或多支肺血管部分或全部阻塞。
(2)非血栓来源。包括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感染性栓塞、异物栓塞和肿瘤栓塞。其中,空气栓塞是体循环静脉或右心室进入大量空气,之后进入肺动脉极易导致肺流出道梗阻。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较多,如手术、钝伤、静脉导管未封闭,也可能是插入或移除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存在操作失误等。另外,潜水后快速减压会导致肺循环内出现大量微气泡,导致内皮损伤、低氧血症,这便是动脉气体栓塞。脂肪栓塞是脂肪或骨髓颗粒进入体循环静脉后,进一步到达肺动脉导致脂肪栓塞,在长骨骨折、骨科手术患者发生的微血管阻塞或骨髓坏死等情况中较为常见。患者自身或经静脉给予的血清出现脂质毒性改变也是导致脂肪栓塞的因素,但较为少见。羊水栓塞是分娩时,羊水经母体静脉进入母体肺动脉系统导致的疾病,在产妇或产前有相关子宫操作女性中较为常见。感染性栓塞是由感染性物质栓塞于肺部引发,多见于静脉毒品注射、右心感染性心膜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等。异物栓塞主要指颗粒物质进入肺动脉系统引发疾病,多见于静脉注射无机物,如注入滑石粉或者精神异常患者注射汞元素等。肿瘤栓塞属于一种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以腺癌等肿瘤细胞从脏器脱落到体循环静脉和肺动脉系统较为常见,逐渐增殖并对血流造成阻塞引发肺栓塞。
诱发因素:(1)对静脉回流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下肢静脉回流需要肌肉收缩为其提供支持,但久坐、分娩后长期卧床等会导致下肢收缩明显减少,静脉血液流速减缓极易引发栓塞。(2)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血管内皮损伤是导致肺栓塞的主要原因,静脉血栓栓塞和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病理特征相同,静脉血液瘀滞、静脉系统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均可能引发肺栓塞。(3)潜在高凝、血栓状态。例如肿瘤、患者自身因素等,通过多种机制对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出现程度不一的高凝状态进而引发肺栓塞。(4)创伤、手术。例如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存在一定的肺栓塞发生风险,可能与静脉壁受损、血液高凝状态及手术时间较长相关。
如何治疗急性肺栓塞
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确诊或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首先应卧床,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血栓脱落。其次,对患者生命体征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监测,确保生命体征稳定,通过D–二聚体变化情况判断溶栓效果。最后,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等情况,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果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气促症状,需监测其血氧饱和度,必要情况下进行吸氧;患者存在心悸、胸痛等症状,排除循环缺血状态后,进行止痛对症治疗;如果患者存在晕厥情况,要采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处理方法;患者烦躁不安甚至存在濒死感,需进行镇静处理;患者存在咯血症状时,观察咯血量,必要时进行止血处理;患者存在咳嗽症状,进行镇咳处理;患者发生休克可采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抗凝治疗
抗凝是急性肺栓塞的基础疗法,早期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和死亡率。针对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的患者等待检查结果时,可采用胃肠外抗凝药物。在不良反应方面,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多于磺达肝癸钠,而低分子肝素的效果强于普通肝素。患者如果存在溶栓倾向,首选普通肝素便于及时转换;之后结合患者实际转换为口服抗凝药物。常用药物为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依赖的抗凝药。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持续用药2 d以上可停用低分子肝素。对非维生素K依赖的抗凝药物而言,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能够单独、直接用于抗凝治疗;达比加群、依度沙班则需要胃肠外抗凝治疗至少5 d的前提下应用。在疗程方面,针对已知的一过性或可逆转病因导致的急性肺栓塞,通常需要进行3个月的治疗;针对原因不明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则需要进行至少3个月的治疗,之后结合患者实际考虑是否继续治疗,再发的不明病因患者多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虽然急性肺栓塞患者并不具有明确的溶栓时间窗,但是发病48 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佳。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前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后者。另外,并非所有急性肺栓塞患者都需要溶栓治疗。溶栓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强度越大出血风险越高。中高危及高危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针对存在心源性休克及持续性低血压的急性肺栓塞患者,需要进行全身溶栓治疗。
介入手术治疗
针对溶栓失败或者存在溶栓禁忌证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多数情况下需要接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导管介入治疗及肺动脉血栓切除术是急性肺栓塞的常用替代疗法,有助于改善危重患者的右心功能情况和改善患者预后。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导管介入治疗可供选择的方法也明显增多,如经导管血栓抽吸术、支架置入术、局部溶栓术等,多种介入治疗方法联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肺动脉血栓切除术则伴随一定的风险,多在内科治疗失败或者导管介入治疗无效后使用。结合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注意事项
不同患者的肺栓塞病情轻重不一,不必过度担心。多数情况下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华法林,对凝血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不同食物及其他药物会影响华法林的作用,因此患者应定期随访凝血指标。肥胖患者的运动量较少,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因此要加强对体重的控制,每日适当运动,饮食不宜过于油腻。
综上所述,肺栓塞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原因较多,应加以重视。如果怀疑为肺栓塞应及时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