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注意事项
作者: 陈艳血常规检验是指对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测分析,同时观察血涂片中上述三者形态有无异常。整个检验内容包含了专业规范的血样采集过程以及采集后的实时检测。为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在实际操作时,检验科与临床科室要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方式,严控每道检验环节,分清检验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必须是在明确其检验流程基础上,对各环节做针对性的分析,继而制定专业的质量控制对策。流程主要是先对检验申请单进行仔细核对,之后告知患者做好检验准备工作,此期间相关人员要实时做好标本采集的工作;在标本采集完成后进行检验,按照科学合理的血常规检测规范流程进行相应结果分析,最终完成血常规检验工作。这个过程中,血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以检验申请单、患者准备工作、标本运输和储存来体现。
其中,在对检验申请单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应申请单项目信息做好全方位的校验,保障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善性;明确申请单项目在包含常规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反映出实验结果所造成干扰等特殊信息以及既往史信息等。同时,针对目前大多数医院近年来信息化建设逐渐完善,如就诊卡取代传统人工就诊流程,需注意可能存在部分特殊信息无法充分展现在医院信息电子系统中。因此,在做血样采集前,临床医师必须及时与检验医师实时沟通,使后者知晓在检验申请单上尚未录入的干扰实验结果信息等,确保最终血常规检验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对患者准备环节的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时,相关医护人员必须明确血细胞数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实效性。而血细胞数变化的原因为生理因素所致,如短期内运动过量会使人体内白细胞数增高等。因此,医护人员在采集血样前,必须与患者交流沟通,防止患者在采血前因自身生理因素,导致后续血常规检验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标本采集完成后要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标本放置过久,血细胞的代谢活动、微生物降解、溶血等因素变化会直接影响标本质量。所以,采血后到检测间隔时间越短,检验结果越可靠。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在血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完全达标后,整个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测定时间、配套试剂、仪器状态进行实时分析把控来体现。取得血样标本后,由于EDTA盐抗凝15 min内血样血小板会呈现暂时集聚形态,若直接进行分析,所得数据准确度便无法保障;而所采集血样放置时间过长,会影响最终检验结果。因此,必须严格按照15 min~8 h范围内检测,可得到最佳结果。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时,最好用配套试剂。其中,对溶血素的质量做好全面把控。如果质量不好,会导致溶血不完全,使未溶解的红细胞计数到白细胞中,造成白细胞假性升高。整个检验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保障所用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按照专业要求周期性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保养,避免因仪器故障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情况发生。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审核中发现结果互相矛盾、与临床诊断不符、结果异常等,应按实验室标准流程逐一排查原因,进行复查处理后再出具报告。
血常规检验的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所需注意事项包括科学合理的血样采集、专业合理的抗凝剂选用、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
科学合理的血样采集
血样标本制备期间,必须确保其所含各种细胞形态是完整的。若因采集不规范影响了细胞形态,最终检验结果也会失去参考性。在进行血样标本采集时,必须以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静脉血检验准确性和重复性较高,必须注意不能在患者滞留针及输液静脉同侧进行血样标本采集。采血时严禁针尖在静脉内反复穿刺,以防引起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
选用专业合理的抗凝剂
血常规检验广泛采用含定量EDTA-K2抗凝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因其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抗凝剂用量过少,血浆中便会产生微凝血块,在血细胞检验分析状态下,直接造成相应仪器出现阻塞,严重影响实验指标准确性和真实性。如果血液比例未达到正常量,而所用抗凝剂相对较多时,标本内的白细胞形态会发生变化,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仪器在检测时会把部分中性粒细胞错判为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血小板肿胀,产生碎片聚集,使血小板计数降低,影响有核血细胞计数的准确性。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EDTA-K2抗凝剂的浓度和采血量要准确。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
检验科应辅助临床科室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和理解检测意义,尽可能满足临床科室的合理要求。检验科对检测结果有疑问时,应主动联系临床医师详细了解患者病情以及用药情况;临床医师对检测结果有疑问时,也应及时联系检验科。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通过对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注意事项分析,可以看出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不仅在分析中阶段,分析前和分析后阶段的质量控制也十分重要。只有对各环节足够重视,制定专业的质量控制对策,才能保障血常规检验的质量,为临床诊断、评价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