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训练法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对FEV1/FVC及FVC指标的影响
作者: 吕婷婷
摘要:目的 探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患实施肺康复训练法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后,对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情况及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病患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肺康复训练法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施护理前,两组相关指标数据接近(P>0.05)。实施护理后,干预组FVC和FEV1/FVC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CAT评分、MMRC评分在治疗比对照组后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6MWT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运用肺康复训练法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可改善肺功能和疾病相关临床症状,控制疾病发展,降低病情加重风险,提高病患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字:肺康复训练法;无创呼吸机;慢阻肺急性加重;FEV1/FVC;FVC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流受限不可逆,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1]。稳定期病患仅表现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当慢阻肺各项临床症状现象均加重时,需及时就医以阻止肺功能持续恶化。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治疗只是第一步,后期持续科学的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控制疾病发展,降低病情加重风险[2]。本研究探讨肺康复训练法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价值以及对病患肺功能指标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患62例,抽样时间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0.63±1.57)岁;COPD病程(11.23±2.11)年。干预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0.21±1.23)岁;COPD病程(11.21±2.01)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慢阻肺诊断标准;均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排除标准: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和用药过敏史。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劝导患者戒烟、指导呼吸锻炼、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等。干预组接受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联合肺康复训练。
1.2.1 呼吸训练
呼吸道护理:协助取舒适卧位,指导病患进行5~6次深呼吸,之后保持张口状;随后指导病患进行连续咳嗽,促使呼吸道内痰液到达咽部。此过程中可辅助拍背,加速痰液排出。缩唇呼吸:指导病患用鼻子正常吸气,口唇持续缩,在心中默数2次数字,然后用口部进行呼气。训练过程中需注意,呼气需保持口型为吹口哨样,尽量排空体内气体。反复按照以上方式进行训练,以15 min为1组,每日建议最少进行3组训练。膈式或腹式呼吸:病患坐立,保持脊柱直立状态,身体自然放松,双手自然下垂;将一手掌放于腹部,排空肺部气体;然后用鼻缓慢吸气,腹肌保持松弛状态,腹部呈现凸出状,继而膈肌下降(吸气越深,腹部隆起相对更加明显,训练会更有效);呼气时腹部朝向脊柱方向收缩,继而膈肌上升,保持收缩状态和时间,直到患者主观感觉已将肺部废气全部呼出,手也随腹部的收缩而向内。整个训练过程保持呼吸动作缓慢,每次呼和吸都需要加深力度,有规律地进行训练。深呼吸:调整体位取平卧位,放松全身肌肉,将适合病患重量的沙袋放置在患者上腹部靠近胸部位置,提示进行深呼吸。吸气时将沙袋上顶至最高处,呼气时将沙袋向下降到最低处。提示在呼吸过程中保持匀速,每次训练3 min,每天训练3~5次。
1.2.2 康复运动训练
(1)呼吸体操:包括深呼吸、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等,先从卧位体操开始锻炼,双手自然平放身体两侧;吸气时,双手抬高过头;呼气时,再慢慢放下双手。熟练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体操。(2)爬楼梯:简单易行,需注意配合呼吸,即抬腿时吸气,用力上台阶时呼气。(3)三球呼吸训练器:含住咬嘴,深长均匀地吸气,使浮子保持升起状态,并尽长时间保持;然后移开呼吸训练器,并呼气。重复呼吸训练10~15 min后,以正常呼吸休息。运动时注意调整运动强度,以身体耐受程度为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运动量。鼓励多饮水,使用祛痰剂或采用雾化吸入疗法湿化气道,便于痰液咳出。
1.2.3 健康宣教
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以及一对一讲解等形式,进行健康知识科普,说明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针对家属疑问进行耐心解答,以消除疑虑;对治疗和康复阶段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要密切观察,给予心理疏导,列举治疗成功案例,增强康复信心。
1.2.4 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
通气模式设为S/T,每天12 h。选择大小适当呼吸面罩,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通常根据病患实际需求以及耐受力进行调节,建议高于14 cmH2O;呼气末正压一般设在 4~6 cmH2O,压力上升时间为100~200 ms,备用呼吸频率12~16 次/min,吸气比例25%~33%)。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3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测定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和最大呼气流量(PEF)。每项指标均测3次,取平均值。
(2)采用St.George呼吸问卷(SGRQ)[3]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临床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等方面,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高。
(3)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对病患进行COPD评估测试评分(CAT)、6 min步行试验(6MWT)、呼吸困难评分(MMRC)。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治疗前均有改善,且干预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下降,且干预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CAT、MMRC、6MWT比较
治疗后,两组CAT、MMRC和6MWT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临床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病患一般采用药物治疗,通过扩张支气管和缓解支气管炎症,达到改善呼吸道受阻、抗炎、提升肺部功能的目的。但药物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后期辅助治疗和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控制至关重要[4~5]。因此,在积极予以对症治疗的同时,为确保治疗效果,还需要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6]。肺康复护理注重肺部功能的重塑,首先进行呼吸指导,告知病患正确呼吸方法,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呼吸训练,同时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对身体指标评估合格的患者,指导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爬楼梯等,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7~8]。另外,慢阻肺患者由于呼吸功能受损,体内会形成二氧化碳潴留,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患感冒,引发病情急性加重。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可有效阻止慢阻肺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本研究中,干预组病患采用肺康复训练法联合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和护理。通过对比,干预组病患肺功能得到较好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疾病得到了控制,降低了病情加重风险,预后改善良好,护理效果佳。充分证明了肺康复训练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慢阻肺的护理有效性。当然,在日常进行肺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疾病对肺功能的影响,不能耐受高强度的锻炼,要嘱患者进行缓慢、有节奏的运动,以不引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为宜。
综上所述,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对病患实施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肺功能状况,增强运动耐力,缓解临床呼吸困难,提升生活质量,护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晓彬,余峥,丁桂蕊.呼吸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3):270-273.
[2] 谢卫英.肺康复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名医,2020(3):132,134.
[3] 辛晓红.肺康复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110-112.
[4] 黄婷婷,陈丽婵,黄小娃.肺康复综合护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及预后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9):46-47.
[5] 程凡菊,伍益凡,李航宇.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2):167-168.
[6] 安比达,冉丽丽,冯建国.营养和心理干预联合肺康复训练操对慢阻肺患者的疗效[J].心理月刊,2022,17(11):98-100.
[7] 周娇娇,戴迪.分析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7):135,137.
[8] 张邦国,吴美蓉,梁英.肺康复训练法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9):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