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作者: 钟和莉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0

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刮宫术干预,观察组接受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效果、月经量、6个月随访结果(妊娠、流产以及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较好,月经量改善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的妊娠、流产以及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价值较为显著。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电切术;有效性;安全性

子宫内膜息肉为妇科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主要为子宫内膜出现过度增生,疾病发生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规则的阴道流血,严重者可导致不孕。目前,针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传统刮宫术对女性身体的创伤较大,加上手术后并发症多,治疗效果较差。宫腔镜能够对宫腔内的情况进行具体观察,且创伤较小,可保留子宫,术后恢复较快,是目前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1~2]。本研究旨在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3.34±4.53)岁。观察组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4.28±4.64)岁。两组患者年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均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且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具有正确的认知以及正常沟通的能力;知晓研究具体内容,并同意参与其中。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临床基本资料缺失;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月经结束后的7 d内入院进行治疗,完善术前准备,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协助其取膀胱截石位,膨宫液为生理盐水,膨宫压为90~100 mmHg,对外阴以及阴道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后扩张宫颈。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刮宫术进行干预:使用刮宫匙清理子宫内膜息肉,若患者为多发性息肉,需分步骤多次进行刮宫手术,子宫内膜息肉清除结束后利用宫腔镜观察手术效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宫腔镜下电切术:在患者臀部贴上电极片,将内窥镜放置于阴道内,操作时利用子宫钳将子宫向下牵拉,充分暴露宫颈。在此基础上消毒宫颈管,扩张宫颈口,将宫腔镜放置其中;安装灌流液的导管后进行消毒,将宫腔镜的色彩、清晰度、聚焦等调至合理范围后置入宫腔,观察宫腔内息肉及数量,在息肉根蒂较远的一端放置环形电极管,切开相应的组织,同时切除息肉根蒂,避免后续复发。处理多发性息肉时,切除部分息肉后,通过增加压力将宫腔内的息肉及子宫内膜吸出,然后切除剩余的息肉,若息肉组织中存在较大的血管,应电凝止血后再行切割,切除息肉后检查宫腔内的情况,确认没有出血点。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显效,治疗后患者子宫出血情况消失,无炎症反应,宫腔镜下未发现残余的息肉组织;有效,治疗后患者子宫出血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且炎症反应明显改善,宫腔镜下未发现残余息肉组织;无效,治疗后患者出血情况以及炎症反应未得到改善,且宫腔镜检查依然存在息肉。(3)比较两组月经量。(4)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妊娠、流产以及复发情况。(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50%,观察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月经量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月经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月经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妊娠、流产以及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期间,观察组妊娠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流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现阶段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妇科病,发病年龄涉及范围较广,是因子宫内膜增长过度所导致的疾病,患者可出现月经量明显增多、异常子宫出血、白带异常,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不孕等,影响女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3]。子宫内膜息肉为子宫腔、宫颈管突出的良性结节病变,大多为卵圆形,也有部分呈现球状或乳头状等,结节表面能够看见细小的血管纹理[4]。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出血改变了子宫正常的受孕环境;息肉可阻碍精子顺利进入,导致受孕困难;息肉生长会缩减宫腔内部的环境,影响受孕环境,加上息肉可引发慢性感染或炎症,增加不孕风险[5~6]。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发病原因在于内分泌因素、炎症因素以及其他。内分泌因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可出现增生而发生月经,当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时,可促进子宫内膜息肉形成。一般来说,女性平时多吃激素类保健品时会增加雌激素水平。炎症因素: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注重自身保养,长期反复受到妇科炎症的刺激、多次分娩、流产、子宫遭受宫腔内异物刺激等多种情况时,都可增加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风险。此外,当女性随着年龄上升、伴随高血压、肥胖以及糖尿病等因素时,也可导致该病的发生率升高。临床主要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疾病较轻者,存在某些较小且无症状的息肉可不用干预,部分息肉可自行消退;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疾病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通过临床辅助检查发现宫腔内存在赘生物等,应采取手术方式进行干预,对存在生育要求的女性可在术后进行试孕。患者若在检查中首次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不用急于做手术,观察息肉具体生长情况后再进行选择,因为部分较小的息肉可随着月经脱落或自行消退[7~8]。若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存在异常出血情况时,需及时进行干预,宫腔镜手术可及时送检病理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9~10]。手术目的主要是切除息肉,以往临床上都是通过刮宫术治疗该疾病,利用刮宫匙等工具将子宫处的息肉进行刮除,这种方式虽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患者子宫损伤较为明显,且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多,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来说,容易导致术后恢复效果差,延长住院时间,引发并发症[11]。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宫颈镜技术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创伤较小,且操作方式较为简单,术后患者恢复较快,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宫腔镜下电切术主要是利用宫腔镜刮取子宫息肉,利用电极环切除息肉,和刮宫术相比,其安全系数更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效果较好,月经量改善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的妊娠、流产以及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价值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廖玲,杨翠木,朱永婷.宫腔镜电切术治疗52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9,21(8):1263-1265.

[2] 刘振燕,张彩,唐移忠.宫腔镜电切除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42(2):207-210.

[3] 陈惠惠.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16):113-116.

[4] 王艳,徐志红,王霞.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8):108-110.

[5] 王永学,金滢,李艳,等.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28(2):31-33.

[6] 任晓晨.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9):40-42.

[7] 郭奕霞.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与手术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9):113-115.

[8] 杨小梅,冯翠仪,崔文婷.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预防方法及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6):107-109.

[9] 施君,金悦,叶婧,等.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育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35(7):509-513.

[10] 闫真,涂金晶,白伶俐.屈螺酮烘雌醇片联合宫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PBAC评分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17):1888-1891.

[11] 叶燕红.子宫内膜息肉施行宫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患者术后复发预防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5):48-5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