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多层CT检查肋骨骨折的诊断效果分析

作者: 魏洪太

低剂量多层CT检查肋骨骨折的诊断效果分析 0

摘要:目的 分析在临床诊断肋骨骨折时应用低剂量多层CT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60例,以随机信封法对其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多层CT检查,其中使用常规剂量多层CT检查的30例患者为参照组,使用低剂量多层CT检查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两组CT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CTDIvol、DLP、ED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低剂量多层CT检查应用于诊断肋骨骨折,可获得与常规剂量清晰度相当的CT图像,诊断准确率也与常规剂量多层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相当,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减少CT检查对患者造成的辐射性损伤。

关键词:低剂量;常规剂量;多层CT;肋骨骨折;图像质量

骨折是指机体骨骼在直接或间接暴力的作用下,出现的完全或不完全性断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伤后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或伴有活动受限[1]。正常情况下,肋骨对胸腔脏器具有保护作用,一旦肋骨发生骨折后,骨折端多会向胸腔内弯折,可对胸腔内脏器造成损伤,需及时对肋骨骨折进行治疗[2]。治疗前明确骨折位置以及骨折类型,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T检查因操作简单、图像清晰等优势,近几年被广泛用于对各类骨折的临床诊断中,但是该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可对机体造成辐射性损伤[3]。近几年有学者提出,可通过降低辐射剂量来减轻对患者的伤害[4]。本研究以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接诊的60例肋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低剂量多层CT检查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60例,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参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46.59±6.36)岁;BMI指数18.5~26 kg/m2,平均BMI指数(22.25±1.12)kg/m2;交通意外、高坠、重物砸伤以其他原因骨折患者分别有13例、9例、5例和3例,经病理诊断共计有骨折62处;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7.18±6.42)岁;BMI指数18~26.5 kg/m2,平均BMI指数(22.32±1.15)kg/m2;交通意外、高坠、重物砸伤以及其他原因骨折患者分别有14例、7例、4例和2例,经病理诊断共计有骨折61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纳入标准:均有明确的胸部创伤史且经临床诊断为肋骨骨折,创伤到接受治疗时间不超过24 h;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对研究所用的对比剂过敏;肝肾功能不全;伴有骨髓瘤;伴有甲亢;伴有其他位置骨折;伴有精神疾病。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多层CT检查,所用设备为16层螺旋CT扫描仪。参数设置如下:参照组电流为120 mA,电压为120 kV,矩阵212×512,螺距1.375,层厚5 mm;观察组电流50 mA,电压120 kV,矩阵212×512,螺距1.375,层厚5 mm。协助患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并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中线重合,指导患者将双手向上伸起并在头顶交叉固定,头部先进,指导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在屏气状态下开展扫描,扫描范围自颈6椎体下缘一直向下至,直12肋骨下缘结束;将扫描数据上传到工作站,对图像进行重建。重组时层厚设置为0.625 mm,窗宽设置为1250 HU,窗位设置为250 HU。由2名具有丰富阅片经验的医师,采取双盲法对图像进行判读并得出统一结论。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图像质量。优:所得图像可清晰显示肋骨骨质结构和边缘时;良:虽然可显示肋骨骨质结构及边缘但是清晰度一般,有轻微的伪影存在,不影响正常诊断;差:图像清晰度不佳,无法进行有效判断,肋骨骨持结构和边缘显示不清,像素颗粒粗糙。(2)对比两组辐射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3)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骨折线贯穿肋骨皮髓质时,即可判断为完全性骨折;有明确外伤史且可疑处骨皮质褶皱,同时可见凹陷或是突起,肋骨骨髓密度增加,伴有或不伴有局限性胸膜反应,伴有或不伴有邻近组织水肿现象时即可判断为不完全性骨折[5]。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

两种剂量多层CT检查所获得的图像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辐射量比较

观察组CTDvol、DLP以及ED均明显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

经病理诊断参照组患者共有62处骨折,观察组共有61处骨折,两种剂量多层CT检查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3讨论

肋骨骨折在骨科十分多见,治疗前利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可快速对骨折处进行检查,操作相对简单,扫描耗时短,且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三维立体影像,能清晰地观察到骨折位置,并对骨折类型、移位等情况进行判断,也可及时发现骨密度微小的异常变化,误诊、漏诊风险较小[6],这些优势是常规X线等检查方式所无法比拟的。随着人们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强,对CT检查时的电离辐射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7]。国际放射委员会提出,人体受到1 mSv辐射剂量的照射时,发生癌变的风险则提高百万分之五十[8]。如何在满足临床诊断所需的前提下,尽量降低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几十年以来,CT扫描技术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作站对CT图像的处理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为低剂量CT扫描技术的应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9]。有专家提出,常规剂量多层CT扫描时的辐射剂量比X线平片扫描时的辐射剂量还高,若想降低患者的辐射性损伤,可在进行多层CT扫描时,通过将管电流以及管电压降低的方式来降低总辐射剂量[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剂量检查获得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无明显差异,诊断准确率对比也未见明显差异(P>0.05)。证实使用低剂量多层CT扫描可获得与常规剂量质量相当的图像,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且低剂量多层CT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P<0.05),提示使用低剂量多层CT扫描对患者更具安全性。但低剂量多层CT扫描技术在应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发现1例漏诊,因为该例患者有胸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近脊柱侧肋骨出现较为严重的畸形以及扭曲。因此,在低剂量情况下后处理软件无法对此进行有效识别[11];此外,低剂量多层CT扫描对于新鲜、无错位的骨折,在临床诊断时仍有不足之处。如近肋骨处的显示不够清晰,对Ⅳ型陈旧性骨折愈合后扭曲等情况在诊断时仍有较大难度[12]。(2)肋骨骨折诊断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难度,对医师自身能力以及经验要求均较高。而在低剂量多层CT下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时,则对医师的能力要求更高,对一些年资较低、经验不足的放射科医师而言具有较高挑战。

综上所述,低剂量多层CT检查应用于诊断肋骨骨折,可获得与常规剂量清晰度相当的CT图像,诊断准确率也与常规剂量多层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相当,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减少CT检查对患者造成的辐射性损伤。

参考文献

[1] 扈远余,韦仕秀,邓佳卉.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肋骨骨折检查中的研究进展[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1,39(1):106-110.

[2] 李涛,顾金凤.多层螺旋CT与DR摄影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20(10):21-24.

[3] 邱伟.用低剂量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6):178-179.

[4] 胡娟.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采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1):134-135.

[5] 王倩.传统X线片与CT用于诊断肋骨骨折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6):160-162.

[6] 钟文成.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21(24):56-58.

[7] 钱建兵.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肋骨骨折影像诊断中的意义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2):130-131.

[8] 金倞,葛虓俊,陆芳,等.初步评估低剂量胸部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8,45(5):716-721.

[9] 邹琴.低剂量CT扫描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8,26(17):21-23.

[10] 仰涢霞,刘承宗,曾官红,等.常规多层CT与低剂量多层CT扫描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20):2521-2523.

[11] 曾官红.探究低剂量多层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效果[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4):644-646.

[12] 陶一帆,文明昆,郑杰.CT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对外伤性肋骨骨折影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9):140-1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