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运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分析
作者: 马雪莹
摘要:目的 探讨CT和核磁共振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肝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将CT检测组作为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测组称为实验组,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两组检测结果、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对不同直径肝癌的检出率。结果 56例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40例。CT检查诊断为肝癌的有41例(73.2%),核磁共振诊断肝癌43例(76.8%),核磁共振检查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与CT检查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直径<1 cm的肝癌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优于CT(P<0.05);其他直径肝癌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肝癌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核磁共振扫描时间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显示患者病变情况,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且不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性损伤,对肝癌或小肝癌的诊断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关键词:CT;核磁共振;肝癌;诊断价值
肝癌为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提高,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致死率居恶性肿瘤的第6位和第3位。肝癌具有病情发展迅速、发病隐匿不容易被发现、死亡率高等特点。尽早诊断对患者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对疑似肝癌患者主要采取CT和核磁共振进行检查,CT能够发现患者肝内结节的病变的情况,但是会出现遗漏微小病灶情况[1~3]。核磁共振能够察觉到直径<1 cm的结节病变,对微小病灶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度。为了能够更加明确不同检测方法对肝癌的检测意义,本研究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肝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肝癌患者56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将CT检测组作为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测组称为实验组。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57.8±6.6)岁;病程5~12个月,平均病程(8.4±3.3)个月。
纳入标准:均有肝区疼痛、恶心和腹胀等临床症状;均采用CT和核磁共振进行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伴有恶性肿瘤;伴有血液系统疾病;心、肝、肾等障碍;伴有呼吸系统疾病;有严重既往病史。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
1.2 方法
1.2.1 核磁共振检查
首先需要使用德国Sienmens Avanto 1.5 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膈顶至右肾下极之间进行检查,并将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层厚值设定为10 mm,层距值设定为2 mm,超导磁共振成像仪的视野设定为40 cm×30 cm。进行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需在患者肘前使用高压注射器、以每秒2 ml的流速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剂量为0.2 mmol/kg,同时做多期动态扫描,包括患者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和延迟期扫描,动脉期为25~30 s、门静脉期为45~60 s、延迟期为120 s。
1.2.2 CT检查
使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tioni AS 64排128层CT进行扫描,首先对患者肝脏进行CT平扫,将扫描球管电流设置为380 mAs,电压设置为120 kV,螺距设置为1.375:1,层厚设置为1 mm,重建层厚设置成0.625 mm。随后对患者实施三期的动态增强扫描,以每秒3 ml的速度80 ml碘海醇造影剂注入患者肘静脉内,并实施17~20 s的动脉期扫描、60 s的门脉期扫描以及180 s的延迟期扫描。扫描完成后需由2名放射科的主任医师分别独立阅片。
1.3 观察指标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两组检测结果、检测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对不同直径肝癌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诊断结果对比
56例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40例。CT检查诊断为肝癌的有41例(73.2%),核磁共振诊断肝癌43例(76.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种检查方法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对比
核磁共振检查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92.5%、62.5%,与C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种方法对不同直径肝癌患者的检出情况比较
直径<1 cm的肝癌核磁共振检出率为13.5%,明显优于CT的3.1%(P<0.05);其他直径肝癌中,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同时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对肝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可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临床上对肝癌的诊断方式主要有核磁共振和CT[5]。两种检查方式都能根据患者肝脏大小、肝脏组织情况、肝脏形态和密度差以及癌变组织之间的信号进行诊断。CT检查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可将直径约1 cm左右的微小病灶检出,但CT检查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辐射,且CT扫描下患者肝癌组织大多呈现出低密度影像,偶尔可以看到等密度影和高密度影,病灶组织和周围组织清晰度不佳,会造成漏诊、误诊的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8]。核磁共振检查具有图像采集信号强以及支持多方位、多角度的成像,同时不会对患者机体产生放射性辐射,对软组织分辨率比较高,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弥补CT检查方法的缺陷。进行核磁共振的检查时,S1序列T2加权成像大多为高信号或者稍高的信号,T1加权成像则为低信号[9~11]。而利用脂肪抑制技术和坏死囊性变则为低信号,沉积则为高信号。从造影剂的用量上来看,CT多于核磁共振。核磁共振增强扫描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注射对比剂时所用的时间更短,对比剂溶剂会更小,患者血管中的团柱紧凑程度也会更高[12~14]。此外,CT的多期动态扫描诊断的精准度主要是取决于患者正常的肝癌实质以及病灶强化的密度差,但是强化特征大部分都是在注射对比剂的较短时间内显示,而在对比剂的注射剂量比较多的状态下,很难会产生对比剂团[15]。本研究结果显示,56例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40例。CT检查诊断为肝癌的有41例(73.2%),核磁共振诊断肝癌43例(76.8%),核磁共振检查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与CT检查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直径<1 cm的肝癌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优于CT(P0.05);其他直径肝癌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肝癌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核磁共振扫描时间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显示患者病变情况,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且不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性损伤,对肝癌或小肝癌的诊断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徐民,程雪,赵中伟,等.超声、CT、MRI及DSA在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中的对比价值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27(4):363-366.
[2] 黄卫民,徐辉,汪继辉.CT增强扫描和DSA检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4(9):77-79.
[3] 段文飞.混合型肝癌临床病理与CT、MRI表现[J].中国数字医学,2021,13(12):25-27.
[4] 蒋明,胡鸿涛.超声造影、增强CT扫描及MR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疗效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5(8): 88-90.
[5] 梁丽丽.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对肝癌早期筛查的应用价值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21,28(1): 20-22.
[6] 范传朝,张传臣,梁长虎.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比较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28(12):2064-2066.
[7] 俞丽,陈明安,陶敏敏.肝脏增强CT与MRI在检查肝癌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26(5): 939-941.
[8] 刘建平,钟建光.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中的诊断及 准确率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1,39(2): 88-90.
[9] 黄泽光,谢长浓,吴永峻.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1,26(4):701-704.
[10] 黄军祯,王大健,罗耀昌,等.MR1与DSA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放射学实践,2021,30(1):49-53.
[11] 王恩峰,陈文军,苏保民,等.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小肝癌诊断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21,46(2):166-169.
[12] 肖金海,郑屹峰,沈小勇.多层螺旋CT和MRI在混合型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25(8):1479-1481.
[13] 沈继明,张学琴,梁宏伟,等.DW1、T2WI及MR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对不同分化小肝癌定量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4(2):75-77.
[14] 项昆,赵鹤亮,张亚杰.多排螺旋CT斤分寸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医学综述,2021,21(4):744-745.
[15] 熊瑜琦,李铺,康宁,等.3.OT MRI动定金态增强与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价值比较[J].山东医药,2021,54(1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