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读懂血常规检验五项关键指标
作者: 伍月嫦人体血液系统由液体和有形成分两部分组成。其中,有形成分包括白细胞、血小板等,上述物质约占全身血量的45%~50%,其协同促进血液在体内正常流通,并发挥运输氧气、抵御病原微生物、止血等作用。临床常采用血常规检验作为评估方式,用于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有形成分的形态特征、分析数量变化,并整合上述数据作为血液系统疾病的判定依据。血常规检验中各项指标均是机体多种病理性变化检测的敏感指标。其中,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D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计数(HB)及血小板计数(PLT)属于适用范围较广的检验指标,常应用于多种血液、免疫性疾病辅助诊断。现就上述五项关键指标的临床意义进行阐述。
血常规五项关键指标简介
血常规五项关键指标包括WBC、DC、RBC、HB及PLT。
WBC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成人正常值为(4.0~10.0)×109/L,是人体免疫力的直接体现,因为白细胞在人体内发挥抵御外部病菌、调节免疫机制等作用。白细胞包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多个类型的细胞。其中,巨噬细胞被称为人体“清道夫”,中性粒细胞分支下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含量对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
DC检测能够体现上述各类细胞在血液中的含量。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传输氧气、电解质、氨基酸等物质,促进人体维持稳定的新陈代谢,同时能够清除混入红细胞内的病菌。
RBC体现的是红细胞在人体内的含量,成年男性正常值为(4.5~5.5)×1012/L,成年女性正常值为(4.0~5.0)×1012/L。
HB指血红蛋白计数,成年男性正常值为120~160 g/L,成年女性正常值为110~150 g/L。血红蛋白是指血液呈红色的一类蛋白质,主要负责将氧气运输至外周血液循环。
PLT能够体现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成人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虽在血液有形成分中占比较低,但却在创伤止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血常规检验五项关键指标变化的意义
WBC
WBC水平变化,对人体免疫力、抗感染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检测其数值可反映白细胞增高、降低情况,从而对部分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若白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表示人体防卫机制出现问题,白细胞难以自动作出反应吞噬外部入侵的病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WBC增高的情况常见于急性感染、白血病、严重创伤、大出血等疾病进展期。其中,急性感染与致病菌定植有关,严重创伤、大出血所致白细胞增多与短期大量出血后血液浓缩、单位体积内白细胞数量相对增高有关。若白细胞数量减少,则与细胞毒性药物作用、白细胞生成减少、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未分布在特定的区域内有关,这一变化伴随着机体免疫力的下降。有部分人认为,白细胞减少就是白血病。实际上,白血病的形成不单纯与白细胞有关,还可能涉及骨髓造血功能的病变。基于此,为明确白细胞减少的具体原因,往往需要联合观察患者有没有出现贫血、脾肿大、过敏等症状,调查既往的抗生素用药史,询问是否具有遗传性疾病,以明确白细胞减少的成因。
DC
DC是指白细胞中所含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含量,上述细胞分别承担抗凝、调节免疫、吞噬病原菌等作用。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往往呈周期性波动(清晨减少、午夜增多),能够移行至身体发生过敏反应、有病菌定植的部位,并对病变进行抑制。一旦含量异常增多,则会引发血液病、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水痘等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故含量减少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如含量增多,常见于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淋巴细胞是抵御外界感染的“主力军”,根据其功能、形态等特征可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NK(自然杀伤)细胞。T淋巴细胞又可进一步细分为细胞毒性、辅助性、调节性三个亚群,各亚群细胞需要相互辅助以维持免疫机制的整体稳定性。中性粒细胞是抵御外部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此类细胞含有溶菌酶、酸性水解酶等多种酶,正常状态下发挥吞噬、杀灭病菌等作用。其含量增多时,常引发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多种中毒反应、急性溶血等疾病;含量减少常见于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以及部分血液病。
RBC
如果说白细胞是抗感染、病毒的“主力军”,那么红细胞则是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红细胞作为人体内含量最高的一类细胞,其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可保持动态平衡,即每日有大量红细胞死亡,同也会有许多的红细胞生成。此外,红细胞同样具有抗感染作用,只是作用机制与白细胞有所不同,其主要利用氧化物酶杀灭细菌或诱导吞噬细胞吞噬病菌。RBC检测能够体现红细胞在人体血液内的数量,此指标水平升高与多种生理病理变化相关。其中,生理性升高多见于刚出生的婴儿。因为此时婴儿体液含量相对较低、血液处于浓缩状态,故RBC相对偏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红细胞需负责运输氧、电解质等物质,因此若机体存在缺氧,红细胞难以达到输氧目的,机体则会灵活地促进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多,这一情况下出现的RBC升高同属于生理性增高。病理性升高与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红细胞过度生成有关。红细胞在血液中大量生成,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通,进而导致血供不足,引发头晕、眼花等症状。
HB
HB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所含的一种蛋白质,由珠蛋白及血红素构成。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能够将氧气由肺部运输至外周组织,以满足机体新陈代谢需求。若HB含量增多,则表示血红蛋白受到血液浓缩度变化、缺氧、疾病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代偿性或绝对性增多。虽然HB临床意义与RBC基本相同,但对于贫血程度的诊断作用优于RBC。例如,在机体存在水潴留或水分丢失时,血液浓缩度的变化会导致RBC水平发生改变,而血红蛋白浓度不易受到血液浓缩度影响,含量较为稳定,故可通过分析HB来明确贫血程度。
PLT
PLT水平是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直接体现。血小板由巨核细胞胞浆分解、脱落而形成,在机体因创伤等原因出现失血症状时,会大量聚集于创伤所致血管破损部位,堵住血管裂口,同时释放大量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起到止血作用。检测PLT水平能够评估机体是否存在出血倾向,以及是否具备正常的止血能力。PLT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呈现细微的变化,例如女性PLT在经期前会有所降低,而经期后会升高;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PLT水平出现波动,在休息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上述变化均属于正常的生理性波动。若机体存在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或处于放化疗阶段,则可能引起PLT病理性减少;若机体存在急性感染、失血、溶血或处于脾切除术后,则会激活机体止血机制,引起PLT病理性增高。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验中五项关键指标分别在体内担任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分析其水平变化,能够了解机体物质运输、抗感染、止血等功能的运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