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作者: 张帅摘要:心律失常属于较为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具有成因复杂、并发症多等特性。通常情况下,心律失常患者常伴有心律不齐、乏力以及心悸等表征,但仍有一些患者并不会有较为明显的临床表征。患者病情加重后,很有可能会出现晕厥,甚至是室颤等不良情况,从而危及生命健康。基于此,首先分析了中医、西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之后概述了中医、西医如何治疗心律失常,最后叙述了中西医联合治疗心律失常。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患者可单独患病,也可能同时伴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肾病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常发于中老年群体,且在该群体中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患者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这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健康[1]。因此,给予心律失常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十分重要。西医和中医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与手段,主要综述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
1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可以发挥其整体治疗优势,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在中医学中,心律失常又称“心悸”,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病因病机一般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外因一般为感受外邪。致心主不安而为惊悸,或因久病体虚,劳累过度,耗伤气血。惊悸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
邵泽祥等[2]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伴焦虑、抑郁障碍的中医认识》中表明,快速性心律失常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疾病,长久不愈易伴发焦虑、抑郁障碍。中医将心律失常分为心血亏虚、心胆气虚、胆气郁结、心阴亏虚以及心阳不振等类型。治疗关键为养血安神,常用中药汤剂有补中参术汤、四物汤以及人参四逆汤等,常用丸剂有归脾丸、朱砂安神丸以及安神定志丸等。中药治疗要严格根据医嘱进行,切勿自行判断改药用药,以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2西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心律失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一类为遗传性心律失常。患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更容易并发心律失常。通过综合治疗,大多数心律失常患者恢复较好。张玉凤研究表明,胺碘酮与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3]。该研究将胺碘酮治疗方案与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方案的观察组其血压水平与心率水平的改善效果更优于采用胺碘酮治疗方案的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总治疗效果(97.30%)要比83.78%的对照组高(P<0.05);表明联合用药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更明显。王雲等[4]研究表明,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射频消融以及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手术价格高昂且存在一定风险。
在西医学中,心律失常可分为缓慢型(心率<60次/分)与快速型心律失常(心率>100次/分)。基本病因主要分生理性因素(因情绪与运动等变化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或者因为睡眠等情况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病理性因素(主要有心血管疾病、全身性原因以及其他心外器官功能或者结构变化)。
3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概述
3.1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
实践证明[5],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从整体出发,辨证治疗,具有综合作用优势。常玉新[6]在《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研究》中选择100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然后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50例。其中一组接受常规用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该组为常规组;另外一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该组设定为治疗组。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9.00%,常规组总有效率是70.00%,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相对较为明显。
3.1.1 益气养阴法
益气养阴法可调节心肌功能,且可改善患者全身机能。益气养阴法比较适合病情比较长或是治疗热病的患者,组方包括太子参、百合、党参以及莲子肉等,治疗方法是其生脉饮加味。牛增辉等[7]在《益气养阴法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中表明,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主症多以心悸为主,属中医“心悸”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属本虚标实之证。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益气养阴为此病的主要治法,因此将近年来益气养阴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行整理,从室性、房性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类型分别论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3.1.2 养心安神法
养心安神法的治疗方式多为炙甘草汤加减联合归脾汤予以治疗,组方为黄芪鹤草、党参、桑葚、白芍、当归等,服用方式为归脾汤合炙甘草汤加减。养心安神法治疗心肌炎、房颤等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效果[8]。丁涛等[9]研究中,对照组采取美托洛尔治疗,研究组采取美托洛尔联合炙甘草汤方案展开治疗,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6.0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胸痛、胸闷、心悸、口干、心烦失眠及气短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胸痛、胸闷、心悸、口干、心烦失眠及气短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较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L-6、IL-8、hs-CRP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IL-6、IL-8、hs-CRP水平均较低(P<0.05)。该研究得出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炙甘草汤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胸痛、胸闷、心悸、口干、心烦失眠及气短乏力等情况,其效果显著。
3.2 中医专方治疗心律失常
针对心律失常患者,可以考虑在辨证的前提下合理使用中成药物进行治疗,如定心汤,定心汤中有龙眼肉、酸枣仁以及生龙骨等药物,对改善心悸、惊慌不安的患者是比较好的选择。服药过程中要以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有汤药均用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2次。张迪等[10]在《定心汤对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与心功能的影响研究》中研究表明,定心汤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且可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及心功能。
3.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科常见疾病。马育轩等学者[11]在《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研究中,从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证型、方法和机制等方面介绍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进而得出针刺疗法、穴位注射法、温针灸法以及针药结合法对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说明了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以及副作用小等特点。综合论述最近几年针灸治疗本病进展情况,得出了针灸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从而体现出针灸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4西医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概述
一般来说,西医治疗心律失常都会把病因治疗与药物治疗这两种治疗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务求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另外,心律失常患者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做好防治,避免做一些激烈的活动,导致病情加重。杨红涛等[12]在研究中观察常规西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选取103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中医证候评分、血清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为94.12%;治疗后心率、ST段下移幅度、QRc间期较治疗前下降,PR间期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血栓素-B2(TXB2)、内皮素-1(ET-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一氧化氮(NO)水平较治疗前增高。该研究总结出,西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效果比较显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指标和内皮细胞功能。
5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外周动脉疾病等。陈宝伟[13]研究中以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样本,一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接受在基础上加以中药进行治疗,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效果更佳。在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将中西医充分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冠心病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14~15]。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获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前期文献检索,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名、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进行综述,以期能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开展提供依据[16~17]。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经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些年来,在发表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方案和报告规范提出了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及方法,但治疗方法的标准化以及预后意义等问题尚不明确。目前,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可充分提高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是今后针对心律失常的重要研究方向,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中西医结合作为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闫一群,张培影.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40-41.
[2] 邵泽祥,王恒和.快速性心律失常伴焦虑、抑郁障碍的中医认识[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8):119-122.
[3] 张玉凤.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9):115-117.
[4] 王雲,沈琳,马子霖,等.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7):2939-2942.
[5] 沈文,欧文武,杨正荣.养心定悸胶囊联合皮部针刺治疗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17(3):556-560.
[6] 常玉新.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7):94-96.
[7] 牛增辉,赵翊君,牛嘉暄,等.益气养阴法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22,37(2):223-225.
[8] 王瑱,韩天雄,韩雪更等.颜氏养心安神方治疗阴虚火旺型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及分析[J].河北中医,2018,40(2):177-181.
[9] 丁涛,陈强伦,张静,等.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19):25-28.
[10] 张迪,范红玲,张曼宇,翟文超.定心汤对心律失常患者睡眠质量与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6):10-13.
[11] 马育轩,朱艺霞,宁宇,等.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4):98-101.
[12] 杨红涛,毋莹玲,晋秀明.养阴化瘀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21):55-58.
[13] 陈宝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1):157-158.
[14] 张芳,孙培养,刘辉.冠心病心律失常中医治疗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12):47-49.
[15] 胡海殷,季昭臣,冯超男,等.中成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及评价[J].天津中医药,2022,39(9):1150-1156.
[16] 毕兢.胺碘酮+美托洛尔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及其心率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1):57-60.
[17] 王旭杰,李嘉茜,张雪雪,等.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医药领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24(4):1515-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