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动脉介入联合CT引导下消融治疗肝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 周龙田
摘要:目的 分析经动脉介入联合CT引导下消融治疗肝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单独动脉栓塞治疗,实验组采用化学消融联合动脉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水平、生存期、AFP水平、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缓解率。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AFP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肝细胞癌患者采用经动脉介入联合CT引导下消融治疗,可改善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肝细胞癌;动脉介入;化学消融;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多种致病物质作用,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1]。肝癌具有自身病理学特点,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2]。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有效的肝癌治疗方式[3],主要是通过动脉穿刺进行血管显像,注入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等化疗药物或碘油等栓塞药,栓塞肿瘤供应血管,达到缩小肿瘤病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4]。化学消融术是通过CT引导将消融针置入肿瘤附近,注射无水乙醇对肿瘤进行消灭[5],主要适用于失去手术指征的肝癌患者[6]。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动脉介入联合CT引导下消融治疗肝恶性肿瘤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排除存在手术和介入治疗禁忌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动脉介入治疗:进行常规术前准备,患者平卧于操作台上,消毒穿刺部位,铺巾,采用Seldinger法对股动脉进行穿刺并进行血管造影,确保肝内肿瘤组织动脉血供清晰。在导丝的引导下将管道插入肿瘤供血动脉中,再次进行造影,确保置管正确后置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化疗药物采用顺铂、表柔比星,栓塞剂采用碘油。
实验组采用动脉介入联合化学消融治疗:治疗前完善CT检查,明确患者肝内癌肿组织部位、大小等,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如进针部位、方向等。患者仰卧于操作台,消毒穿刺部位,铺巾。再次进行CT检查明确进针部位。局部麻醉后按照计划进针,到达预计部位后进行正式消融治疗,向肿瘤部位注射无水乙醇溶液。消融范围包括癌肿组织边界外0.5~1 cm。完成消融操作后缓慢退针并封闭穿刺路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水平、生存期、AFP水平、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缓解率。临床缓解=CR+PR+SD0免疫指标包括CD3+、CD4+、CD4+/CD8+。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CD3+、CD4+、CD4+/CD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临床缓解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生存期及AFP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生存期长于对照组,AFP水平低于对照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原发性肝癌多见于男性,发病可能与遗传、病毒、环境等原因有关[7~8]。肝癌早期很少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多为食欲不振,隐痛等非特异性表现[9]。肝癌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也较低[10]。肝转移癌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癌灶,对仅有肝脏转移的原发癌灶一般切除后预后较原发性肝癌好[11]。对化疗及放疗的不敏感性,使很多肝癌患者失去治疗希望,只能选择姑息治疗。
医疗水平的进步,肝癌治疗出现了新的方式。动脉栓塞化疗可通过对肿瘤供应血管进行阻塞,切断肿瘤组织的营养与血液供应,减小肿瘤体积,争取手术机会[12]。对肝癌患者术前采用动脉栓塞疗法,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生存率[13]。化学消融是直接对癌肿部位注射破坏剂,通过化学效应彻底消灭肿瘤组织,主要用于早期肝癌及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也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肝癌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乙肝病毒为肝癌的常见诱因,在肝癌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当肝炎病毒作用于机体后,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尤其是CD8T细胞[14]。机体内多种免疫因子水平降低后,会导致肝癌出现免疫逃逸,进而引发癌症。研究指出,肝细胞癌患者体内免疫因子水平可反映癌症的进展速度[1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AFP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肝细胞癌患者采用经动脉介入联合CT引导下消融治疗,可改善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葛倩文,泽永革,赵玉兰,等.多激酶抑制剂联合TACE或PD-1抑制剂在西藏地区CNLC ⅡB~ⅢB期肝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2,8(4):51-61.
[2] 徐永康,付舒敏,李丹,等.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仑伐替尼治疗肝癌合并VP3/4型门静脉癌栓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62(5):32-37.
[3] 马慧发,王劭炜,杨士民.肝细胞癌组织Foxj2、PCDH20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2,26(10):1472-1477.
[4] 殷梦杰,戴锋,王斌,等.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甲胎蛋白表达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9):9-13.
[5] 余秉贤,冉绍云,王仕海,等.血清补体C3、C4及甲胎蛋白水平与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系[J].癌症进展,2022,20(17):1821-1825.
[6] 袁天华.CT引导下经皮碘化油/无水乙醇瘤体多点注射治疗肝癌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联合经导管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术后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7):914-915.
[7] 谭坚,王月帆,戴智慧,等.YTHDF1通过增强肝癌细胞肿瘤干性及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肝癌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22,29(5):738-744.
[8] 余美玲,马翔,董淑英,等.Cx32、Src/FAK信号通路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J].新医学,2022,53(10):761-766.
[9] 李慧平,侯宝洲,魏思忱,等.血清VEGF、TK-1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0):1393-1396.
[10] 田宇,杨敏,马璇,等.三期动态增强MSCT联合血清AFP、TSGF及AFP-L3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10):77-78.
[11] 李欢,董宇曦.AFP、AKT2、SATB1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2,43(18):2274-2278,2282.
[12] 林晓纯,萧聪勤,林坤鹏.阿帕替尼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Meta分析[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50(4):34-41.
[13] 李艳秋,刘培明,范德胜.术前血清r-GT、ALP水平与晚期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的相关性[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37(7):898-901,913.
[14] 雷尚芳,鲍升娟,陈悦.肝动脉灌注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和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7):1111-1113.
[15] 林思敏,张东泽,谢金晶,等.B7-H3分子在肝癌组织中NK细胞上的表达及对NK细胞杀伤人肝癌细胞能力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22,38(10):9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