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分离如何修复
作者: 林勤小美生完孩子42 d来做产后检查,看着自己鼓鼓的肚子,愁眉苦脸地向医生诉说,在月子里并没有大吃大喝,体重也已经恢复到怀孕前,可为什么肚子还这么大?医生检查一番后告诉她,应该存在腹直肌分离,所以肚子看起来还是松松垮垮。
什么是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分离(DRA)是指两侧的腹直肌在腹白线位置发生分离。通常两侧腹直肌内侧边缘的间距 (IRD) 大于20mm 即提示存在 DRA。DRA 是妊娠期和分娩后常见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成年女性DRA发生率约为28%。孕35周、产后42天、6个月及12个月时,DRA的发病率分别为100%、60%、45%和32%。虽然DRA 在产后有自然恢复的趋势,但仍有部分分离程度严重的患者改善不理想。
腹直肌分离的原因
(1)年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皮肤、肌纤维、韧带的弹性均有所下降,肌肉的含量和密度亦出现下降。因此,高龄产妇更易发生DRA。
(2)体质指数(BMI):包括孕前BMI、分娩前BMI、孕期体质量增加。BMI越高的孕产妇,体内含有脂肪越多,不仅表现在皮下脂肪层增厚,还体现在内脏脂肪堆积。双重因素增大了腹壁的张力,同时脂肪的增多通常伴随着肌肉的丢失。因为肥胖能够通过肿瘤坏死因子、生长激素和肌生成抑制蛋白改变机体相关代谢信号通路,引起肌肉代谢紊乱和萎缩。因此,肥胖的产妇具有更弱的腹壁肌层,也更易发生DRA。需提醒的是,孕妇在怀孕后,因为早孕反应,饮食行为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常常出现厌食、偏食的情况,导致BMI指数过低,出现腹部纤维组织、肌肉组织弹性不足,腹壁过于薄弱,也容易出现DRA。
(3)多产:产次≥2次称之为多产 ,会增加腹直肌的损伤风险。部分产妇在腹直肌分离还未完全恢复时,若短时间内再次妊娠,将会进一步加重原有的腹直肌分离程度。此外,经产妇的年龄较初产妇相对较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患病风险。
(4)分娩方式:剖宫产时,需将产妇的腹直肌向两侧牵拉分开才能将胎儿取出,如果术后缝合不佳,会直接导致腹直肌分离。顺产时,机械性牵拉同样也会对腹直肌产生损伤。
(5)新生儿体重:新生儿体重越大,产后腹直肌分离的风险越高。妊娠晚期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腹腔的压力逐渐增高,使腹直肌逐渐向两侧发生分离。所以,孕妇应于孕期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控制胎儿体重。
(6)喂养方式:相关研究发现,纯母乳喂养者产后发生腹直肌分离的风险远低于混合喂养者。究其原因,一方面纯母乳喂养者催产素、催乳素水平均相对较高,有利于促进子宫恢复,加速恶露的排出,从而促进分离的腹直肌向腹白线处靠拢;另一方面,纯母乳喂养者心情相对愉悦,焦虑、抑郁水平较低,有利于产后更好地恢复。
如何发现腹直肌分离
(1)指测法:采取静息状态,平卧位,膝盖90°弯曲,双手放置于身体的两侧。医生站在产妇右侧,将右手四指竖直放置于产妇脐上4.5 cm处,嘱产妇呼气时做仰卧起坐,使头、肩抬离床面;同法测量脐部、 脐下4.5 cm处腹直肌分离程度,取分离的最大值。 参考 Van 等的分类方案,正常者分离程度为两指以内;轻度腹直肌分离为≥两指,不足三指;中度腹直肌分离为≥三指,不足四指;重度腹直肌分离为四指及以上。
(2)高频超声测量:目前被认为是DRA测量的金标准。采用脐部、脐上3 cm、脐下3 cm任一部位腹直肌间距>2 cm定义为DRA。根据腹直肌间距的距离,可将DRA分为3度。腹直肌间距20~30 mm为轻度,30~50 mm者为中度,>50 mm者为重度。
(3)CT检查:更多应用于合并腹部疝气的判断和腹直肌分离手术前的评估。
腹直肌分离的危害
虽然大部分腹直肌分离患者能在产后逐渐恢复,但仍有部分严重的患者恢复不理想,其危害表现在:(1)导致持续性腰背痛。腹直肌分离影响骨盆及脊柱的稳定性,影响腹部核心力量的产生和传递。(2)引起腹部的膨隆,影响产妇形体的恢复和美观。(3)腹壁疝。(4)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腹直肌分离的治疗
目前对于 DRA 的治疗仍缺乏统一 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种:
运动疗法
(1)卷腹运动:通过激活腹直肌,以减小腹直肌内侧边缘的间距,弊端是该动作可能会增加腹内压,对松弛的腹壁肌肉产生不利影响。
(2)仰卧起坐与盆底收缩运动协同:虽可使腹直肌分离的间距增大,但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对增加腹肌收缩力有一定疗效,可部分改善腹直肌分离。
(3)引导患者自主训练:包括腹式呼吸运动、仰卧抬腿、搭桥运动、跪姿收腹、跪姿伸腿、站姿收腹等,避免憋气和仰卧起坐,以防腹直肌分离加重。
物理电刺激
在腹部相应肌肉部位放置电极片,设置不同参数的电流及频率,促进肌肉细胞快速增殖,加快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提高腹部肌肉的兴奋性,增强肌肉被动收缩,强化肌群力量,唤醒肌肉本体感觉器,协调运动,达到恢复腹部肌力的目的。增加腹壁紧张度,促使骨盆和脊柱生理结构的恢复。改善腹壁血液循环,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增加肌肉的厚度和强度。
中医手法按摩
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则,以神阙穴为中心,行顺时针揉腹,放松肌肉。通过腹部手法按摩,打通经络,恢复经气、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
手术在腹直肌分离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大部分手术治疗的患者是因为腹部膨隆影响了美观,与腹直肌分离严重程度并无明显相关性。但在手术治疗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证据显示,核心力量训练对于腹直肌强度和功能的恢复是有效的。故对于要求行腹直肌分离手术的患者,一般需先进行6个月正规的核心力量训练。(2)对于合并腹部疝的患者,无论腹直肌分离的距离为多少,均建议手术。(3)严重的腹直肌分离(最大分离处>5 cm)也是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其中,开腹手术可以去除多余的皮肤,有助于塑造腹壁的外观,但会留下长的切口疤痕,并且很难修复;腹腔镜手术的创伤小,固定补片方便,但不能去除多余的皮肤,术后会出现腹壁松弛。
进行腹直肌分离手术后,需注意以下几点:
(1)体位和活动:术后应尽量保持仰卧位,经历全身麻醉的患者可采用低卧位。术后患者需要持续使用腹部带保护腹壁,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和疼痛,还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2)药物使用:若是修复伤口和穿刺孔有明显的疼痛,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止痛药。
(3)适度活动:术后早期活动有助恢复心肺功能和排便。
此外,术后应禁食至胃肠功能恢复。待肠胃功能恢复并且伴有排气情况后,可酌量喝水,吃液体食物,并逐步恢复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