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麻醉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

作者: 秦剑

众所周知,麻醉是外科手术治疗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麻醉干预不仅能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手术,还能减轻术后疼痛,从而促进病情尽早转归,实现早日康复出院。但很多人认为,麻醉就是打一针而已。其实不然,本文就麻醉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麻醉

麻醉是在药物或其他方法作用下,对中枢和(或)周围神经系统可逆性功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的特征是个体主观感觉特别是痛觉丧失,以便外科手术治疗活动顺利进行。麻醉学是以麻醉相关理论、临床专业知识和技术等为基础,将实现解除患者手术疼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作为目标,进而为围手术期治疗创造一个相对良好条件的临床科学。现如今,麻醉学已演变成临床医学领域内一个专门、独立的独立学科,主要囊括了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痛诊疗学以及其他相关医学机制的研究内容。其中,临床麻醉被公认为是现代麻醉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临床主要的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简称为“全麻”,即采用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等方式使麻醉药进入人体中,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患者意识消失、周身肌肉松弛、主观上感受不到疼痛是这种麻醉方式的主要特点。

气管插管全麻是当前国内外临床上最常用的全麻方式,过程主要由麻醉诱导、维持与苏醒三大部分构成。其中,麻醉诱导实质上是使个体逐渐从清醒状态进入到睡眠状态。在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后,手术护士为其开通静脉通路(扎针输液),麻醉医生衔接心电图,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为患者佩戴面罩进行吸氧。执行完以上操作后,开始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干预。大部分情况下,麻醉医生会为患者静脉注射全麻药或吸入麻醉气体。用药3~5 min后,大部分患者就丧失意识,由清醒转入睡眠状态。处于全麻状态下时,因为丧失了自主意识、周身肌肉松弛,患者也就不具备呼吸的力量,无法进行自主呼吸。此时,麻醉医生可以在喉镜等医疗器械的协助下,通过患者的口腔或鼻腔把一根气管导管插进气管内,导管的另一端连接麻醉机进行输氧,以辅助患者在手术时进行呼吸,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互换。

此后,麻醉医生会利用麻醉机为患者持续吸入麻醉气体,或者静脉通路连续输注麻醉药,以保证其持续处于麻醉状态。同时,主刀医生可以进行手术操作。麻醉维持时间长短是影响手术用时的一个主要因素。手术操作用时越长,麻醉就要维持较长时间;手术用时较短暂时,麻醉维持时间也会相应缩短。在手术完毕后,麻醉医生会暂停使用麻醉药,患者随即进入麻醉苏醒期,其体内的麻醉药会伴随代谢活动逐渐排出体外。当药物浓度降至一定水平时,患者就可以恢复自主呼吸及意识状态,至此麻醉医生拔出气管导管,继续为患者提供面罩吸氧干预,及时清除掉口、鼻腔内滞留的分泌物。经评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达到良好水平,意识彻底清醒,辩知力良好及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时,就可认为达到了麻醉苏醒离室标准,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

需提醒,并不是所有手术均要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一些用时相对短暂、带来伤害刺激性较小、操作及检查过程相对较简单的术式,比如人工流产术、胃肠镜检查等,就无需进行气管插管全麻,可以进行保留自主呼吸能力但意识丧失的全麻。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简称为“局麻”,就是将罗哌卡因、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物注射于人体相应位置,进而对相应神经传导过程产生一定阻滞作用,使身体的某一部分暂时丧失感觉。局麻最大的特征是使麻醉受限在躯体的局部,患者没有丧失意识,即处于清醒状态下。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局部浸润及表面麻醉等均是常用的局麻方法。

(1)椎管内麻醉。通过脊椎穿刺将局麻药物推注进椎管中。如果推注进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或腰麻;注入部位是硬脊膜外腔时,称为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医生会在患者后背进行多种麻醉相关操作,进而使患者产生下半身麻木,痛觉及触觉逐渐消失的感觉。

(2)神经阻滞。把局麻药物注入到躯体的某神经干(丛)部位,诱导其支配的区域出现痛觉传导阻滞情况。颈神经丛、臂神经丛及股神经阻滞等均是当前临床上采用的神经阻滞方法。

(3)局部浸润麻醉。麻醉医生直接把麻醉药物注射到手术操作位置,促使其逐渐均匀地分布至手术区的各层组织中,对疼痛的传导过程产生阻滞作用。当前小手术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的麻醉办法。

麻醉的常见并发症

(1)手术创伤带来的伤口疼痛。由于麻醉通常是伴随外科手术一并进行的,故而临床习惯将术后疼痛管理作为麻醉科应执行的一项工作内容。手术完毕后,麻醉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询问其术后疼痛发生情况,及时评估疼痛性质、严重程度等,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处理措施。术后疼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手术对人体进行各种创伤性操作造成的;二是部分麻醉镇痛药会使患者躯体发生超敏反应。如果患者术后疼痛较轻微,此时无需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缓解。若疼痛过于剧烈,可尝试运用镇痛泵持续为患者输注麻药,实现止痛。镇痛泵通常在术后24 h内应用,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当然也可采用止痛药塞肛的形式减轻疼痛。

(2)恶心、呕吐。麻醉过程中在部分麻醉药的作用下,尤其是阿片类药物,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及时清除掉患者呼吸道内的异物,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性,规避胃腔中的部分呕吐物误吸气管内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对于轻度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以通过肌肉注射止吐药的方式缓解;对于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症状者,因为其胃内容物相对较多,一般采用插胃管的方式去引出胃内容物,以防因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发生窒息。

(3)低体温。手术过程中患者会丧失掉大量热量,而使用麻醉药后,患者自身的产热量也会下降,使得在术中体温偏低。面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积极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比如用被褥盖好全身、双脚最好使用保暖脚套;输用全血或血制品之前要先进行适当加温和保温处理。

(4)头昏、头晕。尽管术后麻醉药物的作用基本上已经消失,但遗留下的一部分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头昏、头晕等症状。如果手术完毕后2~3 d患者依然自感头晕不适,要警惕疲劳综合征,应加强营养支持、输液治疗,尽早恢复口服的流食成半流食,进而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