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力衰竭的治疗

作者: 朱琳琳

老年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指静脉血液回流正常时,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脏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活动失常,临床上可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老年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症状从轻到重依次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等,还会有大量出汗、烦躁不安、嘴唇发绀等。出现右心衰时,颈静脉会充盈扩张,胃肠道充血会引起腹胀、厌食、恶心、呕吐等。心力衰竭属于慢性病范畴,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疾病,避免进一步恶化而诱发其他并发症。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疗,门诊定期随访评估。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积极控制疾病外,还应注意相关护理工作,了解基本预防措施,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那么,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具体应该注意什么呢?

坚持合理用药

长期口服药物治疗是维持病情稳定、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键措施。多数患者应长期服用以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基础的药物。当病情稳定,相关症状逐渐缓解,还要继续用药,进行巩固治疗,预防其他类型的并发症。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擅自更换或过量使用,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适当运动锻炼

适宜的运动训练对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应为慢性心衰患者制定运动康复训练计划,确定相应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量。一般而言,步行、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均是较好的运动方式。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运动量,一般以不诱发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为宜。在病情好转后,患者可以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心绞痛、心悸等,应立即停止,并充分休息。

适当休息

适当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减少人体耗氧量,特别是在急性或严重的心力衰竭时。此外,保障充足的睡眠也对病情有好处,可使心肌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损伤。

调整情绪

情绪波动会使得交感神经处于异常兴奋状态,使得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心力衰竭引起的相关症状会出现恶化。因此,患者应注意调整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尽可能保持平稳的情绪,不过度兴奋和悲痛。​​​​

合理饮食

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包括饮食量、饮食结构、饮水量等。多数慢性心衰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限制食盐摄入量,同时要避免油腻食物,远离烟酒及浓茶、咖啡等,因为这些食物都会加重心脏负荷,诱发或加重心衰。

监测体重

体液潴留是导致慢性心衰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而体重增加是反映体液潴留的可靠指标。因此,在院外接受治疗的患者应注意观察体重变化。建议每日晨起排空膀胱后测量体重,若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如每周增加2~3 kg),无论有无不适症状,均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自我监测病情

患者在院外治疗的过程中,应当自我监测病情。若出现如疲乏加重、运动耐力降低、静息心率增加≥15~20次/ min、活动后气急加重、水肿(尤其下肢)再现或加重、体质量增加等情况,很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避免诱因

易引发心力衰竭的诱因包括:(1)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2)应激状态、感冒、呼吸道及其他各种感染;(3)不依从医嘱,擅自停药、减量;(4)饮食不当,如食物偏咸等;(5)未经医生同意,擅自加用其他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定期随访

慢性心衰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到医院随访评估。病情平稳的患者,可3~6个月随访1次。病情有变化时,随时就诊。

急救措施

若患者发生呼吸困难、严重气短、突发喘憋、吐泡沫样痰、面色青紫、不能端坐呼吸等症状,提示急性心衰的可能,应立即休息并寻求亲友帮助,呼叫120急救系统。

(1)家属先要将患者扶起来,使其呈半平卧位,以减少心脏和肝脏的血容量,有助于改善肺部血液瘀滞,缓解呼吸困难。同时,不要慌忙把患者往医院送,或随意进行搬动,因为颠簸会增加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

(2)如果家里有氧气,可立即给患者吸入。

(3)可以给予小剂量的镇静剂,如地西泮,以缓解患者焦虑。

(4)给患者舌下含服1粒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以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

(5)病情稳定后,应将患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转体时,仍应采取半平卧位,动作要轻盈流畅,避免产生实质性颠簸。

配合中医药治疗

相对于西药,中医药副作用较小。临床常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进行辨证施治。根据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的经验,认为心衰之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以气虚、阳虚为主,气虚及阴,可表现为气阴两虚。其中,心之阳虚、气虚为心衰发病的关键。标实主要为血瘀为主,兼有痰饮。针对气虚、阳虚、阴虚及血瘀、痰浊、水饮之病机不同,常选不同的中药治疗。气虚者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阳虚者常用的中药有桂枝、附子、红参。针对气虚阳虚,又有心阳虚及肾阳虚的不同。如果是单纯的心阳虚气虚,仅从心阳论治即可起效,可选用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等中药;如果久病及肾,需温肾壮阳消肿利水,可选桂附八味丸、滋肾通关丸治疗。对于心衰合并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低下等),也常从心肾阳虚论治,可用独参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以补肾阳药,如补骨脂、鹿角胶、仙灵脾、仙茅等;阴虚者常用中药有麦冬、五味子、西洋参;血瘀者常用中药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丹参、三七、泽兰、益母草;痰浊者常用中药有半夏、橘红、茯苓;水饮者常用中药有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冬瓜仁、冬瓜皮;对水肿较重,尤其是腹水患者,可选用牵牛子,常用方剂有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等。总之,心衰的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需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酌情选方用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