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 李莲英

摘要:目的 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瘫儿童6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落实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DI、P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在脑瘫儿童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发育,保证家属满意度,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

脑瘫是一种由于大脑非进展性损伤而导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综合征,临床症状包括行为异常、精神障碍、智力低下等。脑瘫会对儿童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综合康复医疗、药物疗法、小儿脑瘫运动疗法等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需要很长的治疗时间,而且花费很大,大部分儿童经过治疗后还是会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低的情况。导向性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从它被提出开始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导式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在他人的指导、诱导和教育下,运用综合性康复方法将患者的自主性动作等各个方面的潜能发挥出来,利用娱乐性和节律性的意图激发患者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以此提高其生活质量[1]。该方法在儿童脑瘫康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儿童智力、语言和身体活动得到同步发展,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本研究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瘫儿童62例为观察对象,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瘫儿童6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05±0.27)岁。观察组男21例,女10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14±0.3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综合诊断确诊;临床资料齐全;家属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疾病;并发严重听力障碍、情感障碍、视觉障碍;肢体关节异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

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拟定康复干预计划,包括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康复干预措施。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

通过集体课的方式落实引导式教育理念,依据患儿的病情和年龄进行分组,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引导式训练计划,引导员每日负责对患儿进行起床、穿衣、如厕、步行等训练,对其开展认知课、音乐课,每次40 min,每日2次。在集体课中,加强对患儿节律性意象的引导式诱发,并积极鼓励其完成穿衣、系鞋带等。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培训,向家属耐心讲解引导式教育的方法、作用,鼓励家长全程参与到康复训练、护理中,确保引导式教育理念能充分融入家庭康复训练中。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显效,肢体功能显著提高,智力水平有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有效,肢体功能有所改善,智力水平有提高,生存质量较干预前有变化;无效,肢体功能、智力水平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生存质量未见明显提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应用MDI小儿智力发育指数、PDI小儿运动发育指数,120分以上为优秀,110~119分为中上,90~109分为中等智力,80~89分为中下,69分以下提示缺陷。

(3)家属满意度:使用科室自拟问卷对家属满意度进行调查,总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4)生存质量:使用简体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脑瘫量表(PedsQLTM3.0)评估共35项,0~4级,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1 18 11 2 93.55

对照组 31 13 10 8 74.19

χ2 4.292

P 0.038

2.2 两组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MDI、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比较(±s,分)

组别 n MDI评分 PDI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1 67.34±2.33 88.71±4.57 65.54±2.64 86.41±6.31

对照组 31 67.51±2.25 75.31±3.74 65.44±2.35 75.28±5.69

t 0.292 12.634 0.158 7.293

P 0.771 0.000 0.875 0.000

2.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n(%)]

组别 n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观察组 31 21 9 1 96.77

对照组 31 17 7 7 77.42

χ2 5.167

P 0.023

2.4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31 65.87±3.31 84.58±4.28

对照组 31 66.07±3.28 75.36±3.94

t 0.239 8.824

P 0.812 0.000

3讨论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又称脑瘫,是在出生之前至出生后1个月之间,因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特征,且在患儿成长过程中还会伴随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功能等并发症,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疾病。70%~80%的患者与出生前因素相关,妊娠宫内感染、遗传等是最危险的因素。妊娠期间,宫内感染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大脑损害,同时还会造成脑室周边白质软化,是目前公认的发生脑瘫的最主要原因。疱疹病毒感染会对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小头畸形、脑发育不良等,最终会发展成脑瘫[2]。遗传因素是脑性瘫痪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曾患有脑性麻痹的家庭成员,其子女患有脑性麻痹的可能性较大;部分痉挛性双瘫或偏瘫儿童具有遗传性。在低氧、宫内感染、早产和窒息等危险因子的作用下,遗传因子可提高脑性瘫痪的易感性;大脑发育异常或脑组织代谢异常也会导致脑瘫。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人类大脑是一种可塑性强、易变性很强的大脑影像学技术,其功能模组呈现出一个动态的组合[3]。同一脑高级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占主导地位的半脑,还需要皮层和皮层下的结构,以及各种感觉和运动的组成。在此过程中,所有的神经细胞都需要通过突触来建立联系。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不论是脑瘫,还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均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发挥人体大脑可塑性的优势,促进脑部功能的改善。因此,脑科学者认为,童年经历对大脑环路以及儿童智能水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效果;在对儿童进行常规的康复干预过程中,还可以将导向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儿童的日常康复中,从而使干预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导向性教育是一种将教育学、运动学和心理学融为一体的教育和康复体系,由匈牙利的一位医师皮托建立,他将这种体系命名为“导向性肌肉能教育法”,也就是俗称的“导向性教育”。引导员可以给患者提供适当的诱导技巧、意识或指令,让其积极地接受锻炼,并配合科学的被动锻炼,从而提高康复效果。此外,引导式教育还可以将智力开发、运动、理解、语言等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广泛的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儿全面康复和发展[4]。引导式教育将脑瘫儿童划分为不同的班级,并以儿童的疾病类型为标准,如脑瘫儿童有痉挛型、运动失调型等,或以病情严重程度为标准将其划分为重症班或轻症班等。每组10~30名儿童,配3~5名引导员,在引导者的协助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每天24 h的严格教育中学习并获得运动机能,提高智能与言语能力,从而获得全面康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对项目的介绍,可以让指导教学的具体计划变得清晰明了,项目主要内容有语言训练、卧位、坐位、行走等;每天安排一些较小的活动项目,如吃饭、穿衣、洗澡等;做好细致的活动和学习的准备,例如辨色、拼图、折纸等。此外,还应该进行随机应变的培训,例如购物模拟、组织外出旅游等[5];为儿童脑性瘫痪开展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项目。只要是对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教育,使其能够恢复运动功能的活动,都可以作为引导教育的内容。

引导式教育主要是一种侧重于发挥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主动参与和主观积极性的康复教育体系[6],通过科学的方法充分发挥人脑具有可塑性的优势,促进患儿语言、肢体、性格等的发育,提升其整体技能,降低脑瘫对患儿发育的影响,促进其整体发育,改善患儿生存现状,提高其生理机能,确保患儿心理发育。引导式教育护理应尽早进行,对有肢体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干预越晚,患儿越容易出现习得性废用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DI、P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基于引导式教育理念的护理实践,可显著促进患儿整体状况的改善,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在脑瘫儿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进患儿发育,保证家属满意度,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封玉霞,庞伟,李鑫,等.中国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5):603-607.

[2] 郑斯琪.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2):180-181.

[3] 龙霏,李昕,马彩云.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2):83-84.

[4] 刘金玉,刘秀均.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福利机构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探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6):82,90.

[5] 彭小燕,张宗红,李文英.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对脑瘫儿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7):109-111.

[6] 王亚楠,吴跃伟.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模式对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2):4194-419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