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双心治疗”
作者: 乐音 张建军杨大爷两年前因频繁的心绞痛住院做了冠脉造影,由于血管狭窄程度比较严重,在术中植入了2枚支架。出院后,他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吃药,戒烟限酒,却依然觉得胸口沉闷、透不过气,也不敢像以前一样买菜、做饭和锻炼身体,担心一活动支架“就跑了”。渐渐的,杨大爷觉得气短、乏力感越来越重,浑身上下都不舒坦,性格也变了,容易受到惊吓、爱发脾气。家人很担心,带杨大爷去了数次医院,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头颅CT等检查做了几遍,均没有发现严重的问题;又复查了两次冠脉造影,证实原先植入的支架完全通畅,冠脉血管没有发生再狭窄、闭塞等情况。但奇怪的是,杨大爷的不适感却一点也没减轻,反而觉得是因为放了支架才让自己变得这么难受,想把支架取出来才安心。
杨大爷真得了疑难杂症吗
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见类似的患者,曾经经历过严重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休克甚至猝死等危重状态,经过复苏、手术干预后成功得到了救治。但是,他们在治疗后期依然会出现一系列多样性的症状表现,如无法解释的胸闷、心慌、躯体疼痛及各种描述不清的不适感,伴多虑、紧张、烦躁、敏感等情绪变化,甚至会同时出现失眠、多汗、厌食、尿频、腹泻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原有疾病加重或新发疾病的客观证据。像这类与基础疾病特点不相符、不相关的躯体不适症候群,仅仅通过单纯的对症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此时,有经验的心脏科医生会善意提醒患者与家属,可能需要转换一下诊疗思路,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当代的新型医疗理念,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性诊疗模式。人是情绪丰富的个体,躯体疾病带来的痛苦感受,以及患病后对工作、家庭等生活上的影响,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发生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同时,存在心理疾病患者也会比一般人群更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的进展,产生不良后果。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患病期间,患者会因明显的躯体不适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包括对疾病的恐惧,以及对于未知预后的焦虑与担忧;同时可能还要面对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生活及工作能力下降、承受偏见或被孤立等社会性问题,情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情绪、心理状态的异常波动,会进一步影响人体的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不仅会出现多汗、乏力、恶心、肢体麻木或疼痛感等躯体不适感,还会因心率、血压出现波动,造成再发心肌缺血,出现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恶化等原有心脏疾病加重的表现,而躯体疾病的恶化又将加重负面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双心”医学模式
完整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要求医生不仅要关注“心脏”这个器官,更要重视心脏背后的“人”。从1995 年起,中国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胡大一教授便开始探索并全力推动“双心医学模式”。他指出:在控制、缓解躯体疾病的同时,更要兼顾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尊重其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最终目标是通过实现躯体与心理的同步康复,改善预后。
目前,存在“双心”问题的患者日益增多,对于“双心”医疗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地推进与转变中。有些医院已经开设“双心门诊”,配有兼具心脏科与心理治疗专业的医护团队,可为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理,并进行心理评估与有效疏导;有些心脏中心的住院病房中还开展了“双心查房”,在患者住院期间就开始关注其心理健康状态,做好预防性工作。有效的“双心”干预措施,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使患者在诊疗期间对医护人员保持信任,心理上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并积极配合诊疗工作。
(2)让患者对疾病的起因、治疗方案、预后等方面获得客观、全面、正向的了解,去除不必要的忧虑与恐惧感,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3)在对基础疾病进行有效、规范化的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在躯体症状、情绪管理与生活能力方面的变化。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早期积极给予心理疏导,并配合适当的运动康复治疗,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必要时,还可配合使用专业的心理治疗药物,及早控制心理障碍的进展,逐步改善躯体症状。
(4)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来自患者亲人及朋友的关爱是必不可缺的。亲朋好友的理解、耐心与温情陪伴,能为患者营造出更安全、更阳光的生活氛围,有助于放松情绪,提升抗病信念,保证治疗配合度及长期管理的依从性。
当杨大爷的家人听说了心理干预的建议后,便带他来到了“双心门诊”。结合他这两年的治疗经过,医生评估了心脏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并进行了心理状态测评,判断杨大爷的心脏病情很稳定,身体的不适感主要是由于中度抑郁状态引发的躯体化障碍。医生首先为杨大爷讲解了冠心病的支架手术及长期规范治疗方面的知识,消除了他对心脏支架治疗的误解,同时安排了2个月的专业心理疏导,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此外还为他制定了为期1年的“双心门诊”随访计划。调整治疗后,杨大爷的身体不适感几近消失,情绪变得平稳,生活兴趣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又开始和老伙伴们一起跳舞、下棋、外出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