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观察

作者: 章凡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10 mg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20 mg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学指标、心功能指标、心绞痛发作情况、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K、LVE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EV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发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社会关系、精神状态、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0 mg瑞舒伐他汀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学、心功能指标,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时间,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瑞舒伐他汀;不良反应;应用价值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原因较为多样,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不稳定型绞痛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1]。他汀类药物常被应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且能够消除动脉粥样斑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2]。其中,瑞舒伐他汀常被应用于该类患者的治疗中。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使用的剂量往往会影响治疗效果[3]。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药物剂量,从而强化临床疗效。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60~74岁,平均(66.62±3.16)岁;病程2~5年,平均(3.49±0.41)年。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9~72岁,平均(65.41±3.21)岁;病程1~6年,平均(3.52±0.3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改善胸痛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10 mg瑞舒伐他汀:口服,10mg/次,睡前用药,共治疗3个月。观察组应用20 mg瑞舒伐他汀:口服,20mg/次,睡前口服,共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2)比较两组血清学指标:主要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3)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EVF)。

(4)比较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包括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

(5)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关系、精神状态、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6)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清学指标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CK、LVE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EV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发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社会关系、精神状态、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对照组为4.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6。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高血脂为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血脂异常,血管内膜组织沉积大量脂质,形成粥样斑块,从而引发冠脉粥样硬化[4]。同时,患者冠脉管腔阻塞后,管腔内的血液流量会减少,继而出现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相关症状,从而引发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与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等密切相关。倘若不及时进行治疗,随着病情进展,冠脉发生较严重的狭窄,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

他汀类药物常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6]。据相关研究,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更佳,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且降血脂作用明显,对提升疗效、改善预后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20 mg的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大剂量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阻止胆固醇合成,提升胆固醇清除速率,促进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调节血脂水平,从而提高病情控制效果[8]。

在心功能、血清学指标方面,干预后,观察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K、LVE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EV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血清学指标。瑞舒伐他汀具有内皮保护的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质,有效减轻冠脉长期炎性浸润。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的应用可充分发挥药物作用,进一步起到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预防血管斑块形成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血清学指标[9]。

干预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发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社会关系、精神状态、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时间。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加快心功能恢复,且调脂效果显著,促进斑块消除或稳定,改善心绞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的应用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相较于10 mg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将20 mg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学、心功能指标,降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发作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骆睿翔,张晨,吴旸,等.基于Meta分析的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2,22(10):1244-1250.

[2]郭艳丽,薛娜,刘朋,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并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5):730-731.

[3]马云飞.葛根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瑞舒伐他汀及美托洛尔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经验交流[J].哈尔滨医药,2022,42(4):68-69.

[4]王丽,邢东辉.丹参川芎嗪辅助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及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22,36(6):

21-24.

[5]陈利.瑞舒伐他汀使用剂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7):85-87.

[6]李佳.瑞舒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116-118.

[7]唐晓楠.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BNP、NT-proBNP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23):92-94.

[8]贾红梅,王秀丽,李云霞,等.尼可地尔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对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22,49(8):83-86.

[9]张苗,陈顺煌,张欢,等.曲美他嗪联合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重塑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4):534-535.

[10]孙晓梦.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4):

140-1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