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作者: 卜珊摘要: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20年8月~2021年7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52例。收集患者经清晨咳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途径取出呼吸道深部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株分离培养,并实施菌株鉴定与药敏试验,结合现有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文献报道,研究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与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
关键词: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研究
针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其痰液标本开展细菌学检查以及药敏试验依旧是鉴定病原菌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主要手段。收集患者痰液标本,并及时明确致病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水平,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本研究旨在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指导临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20年8月~2021年7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52例。其中男84例,女68例;年龄41~74岁、平均(62.34±4.26)岁;合并肺炎31例、糖尿病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2例、支气管哮喘55例。本组患者均对感染部位实施细菌培养,其培养结果均为(+)。
1.2 方法
(1)标本来源。患者早晨起床后用清水漱口,将口腔中杂质清除,随后用力咳嗽,将咳出痰液放置在无菌容器中立即送检。若患者咳痰物理或者长期卧床,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方式吸取呼吸道深部分泌物。对痰液标本进行涂片检验,在低倍镜下观察,发现鳞状上皮细胞<10,多核白细胞>25,或二者比例<1:25,判定为合格标本,符合检验标准后方可继续实施病原菌培养分离,以及生化鉴定。
(2)病原菌鉴定。将标本分别接种在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嗜血杆菌专用平板、沙保罗平板上,随后置于5%~10%浓度CO2孵箱中,调整箱内温度35℃,培养时长设定16~20 h。将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随后应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R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完成病原菌鉴定。
(3)药敏试验。应用国际标准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K-B法),以及使用背景天坛生物技术公司药敏纸片与培养基,参考美国实验室制定标准进行病原菌药敏测定。质控菌株: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国中心提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CTT27853)。应用苯唑西林制片测定抑菌圈直径≤19mm的肺炎链球菌菌株,应用青霉素E实验条测定其MIC值。
1.3 观察指标
统计痰液标本中病原菌检出情况,计算阳性率。对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
152例患者中有134份标本检出病原菌,阳性率88.16%。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7株,占比12.69%;革兰氏阴性杆菌106株,占比79.10%;真菌11株,占比8.21%。检出率前4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占比25.37%;大肠埃希菌,占比16.42%;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10.44%;肺炎克雷伯菌,占比9.71%。
2.2 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情况
铜绿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耐药性低,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呋喃妥因、头孢替坦耐药性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环丙沙星耐药性低,对氨苄西林耐药性为1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呋喃妥因耐药性低,对氨苄西林耐药性高,相比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整体较低。
2.3 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耐药性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性为0,对青霉素耐药性高。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耐药性为0,对伏立康唑耐药性略高,整体耐药性低。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选取的152例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中,有134份检出病原菌,检出率高达88.16%。说明由细菌和真菌造成的感染有较高的发生率。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占比高达79.10%,这说明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呼吸道感染中占据明显的主体地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呼吸内科患者呼吸道分泌功能降低、纤毛运动减弱、不能及时排痰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气管插管、应用无创或有创呼吸机造成菌群失调,耐药率高的细菌定植生长和繁殖。在标本中分离出来的最多的革兰氏阴性菌是铜绿假单胞菌,该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在医院中该菌经常分布在物体表面、水、空气中,因此该病原菌感染的概率最高。在其他革兰氏阴性菌中值得注意的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该菌在本研究的检出率达到5.97%。
该病原菌属于机会型致病菌,近几年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在相关研究中,发现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啶、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机械通气的应用属于患者感染该病原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中虽然真菌感染占比较低,但是同样具备一定比例[2]。真菌中最多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达到5.22%。真菌是条件致病菌,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大剂量激素、机械通气等便容易出现真菌感染。该菌的致病力很强,并且危害较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通常存在黏痰且不易咳出、痰液呈现拉丝状、伴随发热症状,经抗生素治疗无效。但痰培养真菌(+)不能直接证明患者存在深部真菌感染,还需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二次进行病原学检验,排除口咽正常定植污染造成的假阳性,避免过度治疗[3]。
分析药敏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呋喃妥因、头孢替坦耐药性为1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也较高。该病原菌耐药的原因主要是可以产生抗生素修饰酶或灭活酶,可以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点,并产生生物膜,或者通过膜屏障作用和主动外排作用限制药物到达作用靶点。在本次研究中,该病原菌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耐药性低,均为5.88%。其他研究该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低。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呋喃妥因耐药性低,其他研究该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低。因此,临床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敏感性最高的药物进行治疗。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10.44%,在本次研究中的检出率排名前4。在该病原菌的药敏试验中,发现其对青霉素具备较高的耐药性,但是未发现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由于该菌经常使用青霉素、红霉素等进行治疗,因此对于青霉素、红霉素具备较高的耐药性。由于万古霉素不常使用,因此耐药性低。还有研究发现该菌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为0。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医生可以选择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进行治疗[4~5]。
在一些研究中也说明了现有病原学检查手段对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存在争议。一直以来大众观点,军事病原学检查利于抗感染治疗由经验性用药转变为靶向用药,可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减少耐药菌株出现。但是国外研究发现,在初始治疗失败的患者不论是按经验还是按药敏试验换药,其病死率不存在差距。因此,对于病原学检查,我们要客观应用,不仅参考检测结果,还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病情特征,判定检出病原菌是否是责任致病菌,同时比较体外与体内抗菌活性,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菌耐药性较高,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有效控制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程科萍,孔庆芳,王长娴,等.2017—2018年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29(20):3068-3072.
[2]陈瑢,许永杰,罗湘蓉,等.2014—2019年贵州某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21,42(4):241-246.
[3]魏亚军.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5):162-164,172.
[4]廖承科.神经外科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调查[J].当代医学,2020,26(8):127-128.
[5]韩雪峰,乜庆荣,陈锋,等.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0):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