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中脏腑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干预体会

作者: 孙彩芳 施金燕 孙杰

摘要:目的 分析中风中脏腑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70例中风中脏腑患者资料,结合患者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接受持续化气道湿化干预,分析结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之后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充血以及痰痂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中风中脏腑患者来讲,其在接受气管切开术后,为患者实施气道连续湿化联合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此法安全性强,能积极保持患者呼吸道湿润,患者护理满意率高。

关键词:中风中脏腑;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护理方式

中风在临床中相当常见,发病时间比较短,患者病情危急。医书《灵枢.剌节真戒》有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又如《素问·调经论》中:“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针对此类疾病,应当自病患的临床症状着手,分析疾病的病机,自果求因。对于中风,要以闭证、脱证分虚实。病变位置在肢体的病患中经络,病情相对较轻;若患者已经表现出神志昏糊的情况,代表中脏腑,病情危急。如果科学处理,可令患者疾病转归;如果处理不科学,则会导致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中风中脏腑的病患往往处于昏迷状态,无法有效咳痰。在这种情况下,导致病患的深部黏痰长期附着,令患者呼吸困难,SPO2指标降低,威胁生命安全[1]。针对中风中脏腑患者来讲,实施气管切开操作能在维持其呼吸道畅通。值得说明的是,气道湿化为气管切开之后重要的护理步骤。为了全面分析中风中脏腑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方案,本文对上述命题开展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70例中风中脏腑患者资料,经中医辨证,患者均属于中风中脏腑证。排除对象:晚期癌症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临床资料缺失者。结合患者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3~82岁,年龄(63.15±2.81)岁;气管切开时间3~39 d,平均(20.14±1.82)d。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2~81岁,平均(64.51±2.95)岁;气管切开时间3~39 d,平均(20.69±1.52)d。经对比,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气管切开术。对照组患者接受持续滴入西药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接受中药气道湿化护理。

1.2.1 环境准备

针对气感气管切开的患者来讲,做好环境准备十分重要。工作人员有必要维持患者所居住的病房温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天使用浓度水平为1:1000的84消毒液清洁病房地面,频次为2~3次。病房内湿度水平维持在60%~70%,室温维持在22℃~2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护士每日要应用紫外线消毒灯对病房内环境消毒2次,30 min/次。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患者需保证水分摄入,每天的饮水量应当在2000 ml以上。

1.2.2 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

(1)如果患者不能自行吸痰且存在吸痰指征时,护理人员要使用吸痰管全面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所选择的吸痰管应规格适宜,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开展吸痰过程中,具体操作应符合规范。

(2)护士每天都要定期更换患者气管切开位置无菌敷料。利用皮肤黏膜消毒液对患者气管套管四周皮肤加以消毒;每天都要为患者更换新的气管内套管。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将相关物品送到院内消毒供应中心中开展灭菌消毒处理。

(3)积极观察患者病情改变。主要观察项目包含患者血压值、心率、呼吸频率、SaPO2、PaO2、PaCO2、痰液性状、痰液量、每天吸痰次数。同时,也要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比如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充血等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不良症状,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做好处理工作。

1.2.3 气道湿化护理方法

(1)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气道湿化法。护士应用一次性静脉输注输液器,依照静脉输液法完成排气工作。做好上述工作之后,把事先剪去针头的头皮针软管插入到人工气道之中,长度约为4~8 cm,妥善固定软管。抽取200~500 ml生理盐水+4000Uα-糜蛋白酶、8~16万U庆大霉素。依照患者痰液黏稠度水平调整湿化液用量。

(2)观察组以对照组患者气道湿化护理方法为基准,患者同时接受溴己新持续化气道湿化完成气道湿化护理,具体应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使用50 ml注射器抽吸湿化液,同时连接好延长管以及头皮针软管。将皮头针软管插入距离吸氧管前端2 cm。氧气管插进套管内5 cm,并使用胶布、胶套固定早套管外部。对氧气管加以固定,后使用注射器将其固定在微量泵内。调节妥善推注速度,速度应当依照病患痰液性质而确定。如果患者痰量较少,可以将推注速度维持在4~8 ml/h。如果痰液较多,推注速度可以调节为8~20ml/h。值得说明的是,最高不应超出20 ml/h。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气道湿化情况、痰液黏稠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气道湿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气道湿化后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充血以及痰痂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干预后痰液黏稠程度比较

观察组气道湿化之后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充血以及痰痂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气管切开术为临床中抢救中风中脏腑患者的重要方式。患者在接受完毕此项手术之后,气体会经过套管直接进入到患者的肺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令其气道丧失原有呼吸所带来的加温室化过滤效果。导致患者的呼吸道过于干燥、支气管和气管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功能降低,痰液经脱水作用影响变得黏稠、不易咳出。如果情况严重,还会演变为痰栓或者痰痂。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肺部功能,甚至还会造成阻塞气道现象发生,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程度,威胁其生命安全。由此能够看出,针对切改气管切开的接受气管切开术的患者来讲,实施行之有效的气道湿化护理意义重大。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之所以会形成痰痂和下述因素有关。具体有:呼吸道黏稠液体过度聚集阻塞以及肺内化脓性感染;下呼吸道直接和外部相通;患者气管湿化率不足、排痰咳嗽障碍;环境湿度太低、气温过高;患者脱水;患者有效吸痰不充分;多次吸痰导致气管黏膜受损形成局部痰痂;直接对患者的呼吸道给氧会冲击呼吸道黏膜。此外如果患者肺部感染严重,呼吸道分泌物过多且过于黏稠,其在接受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水分大量丢失。如果此刻未能对其气道进行湿化处理,非常容易引发痰液结痂、干燥。相关文献表明,肺部感染疾病的发生概率会随着患者气道湿化程度下降而上升。

本组实验研究表明,针对接受气管切开术后的中风中脏腑患者来讲,为其开展持续化气道湿化护理意义重大。有助于提升患者护理有效率、降低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且这种方法也能够达到稀释痰液黏稠度的作用。为了保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保证湿化液稳定的注入下呼吸道内,进而实现良好的湿化能力。液体在氧气驱散之下,可以均匀湿化。推出速度依照患者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使用此种方式,护士无需在12~24 h内再次对患者开展气道湿化,这种方式也在侧面提升了院内护理人员工作成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当中风中脏腑患者接受完毕气管切开术后,其机体对于湿度以及环境都有着非常严格地要求。此时,患者的气管和空气直接相通。如陪护人员太多、室内温度湿度不适宜、人员频繁走动,则都不利于患者气道有效。所以说,医院方面应当限制探视患者人数,患者所居住病房温湿度适宜,每天对室内进行消毒、通风处理,地面应湿拖,避免出现扬尘。

总的来讲,对于中风中脏腑患者而言,其在接受气管切开术后,实施为患者实施气道连续湿化联合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此法安全性强,能积极保持患者呼吸道湿润,患者护理满意率高。

参考文献

[1]李小冬,张庆爱,连柳霞,等.分析在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后持续气道湿化的应用与护理方法[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5):107,11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