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张俊杨摘要:目的 观察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9年2月~2021年10月接收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函数法将其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危重症专职护理,对比两组护理质量。结果 实验组心肺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危重症专职护理的应用,可增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肺功能的改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危重症专职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较为常见呼吸疾病,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咳嗽、咳痰、胸闷等相关症状,此病症具有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其中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为常见并发症,对患者正常呼吸、生命安全等均造成严重影响。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需及时给予患者高效、高质量、安全护理措施,促使患者病症及时改善。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危重症专职护理的方法及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2月~2021年10月接收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Excel函数法将其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53~76岁,平均(62.19±1.86)岁;病程2~7年,平均(4.06±0.15)年。实验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6~81岁,平均(62.26±1.89)岁;病程1~6年,平均(4.01±0.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经我院临床诊断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伴有呼吸衰竭;已在重症监护室接受临床治疗;无精神障碍、交流障碍、认知障碍;临床资料完整。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含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护理、环境护理。
实验组给予危重症专职护理,具体如下。
(1)选择专业知识水平、实际护理操作能立、临床经验、责任心均较强、较高护理人员组建护理小组。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病症特点、患者临床信息、既往护理措施实施效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护理质量要求等对护理人员进行全方面培训与考核,培训与考核的内容主要有辅助呼吸排痰措施、机械呼吸具体操作方法、呼吸训练主要措施、口腔护理、并发症预防措施、拔管具体操作方法等,促使护理人员综合实力水平可得到有效保障;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症状、身体素质、既往病史,对既往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等,为患者制定高效危重症专职护理方案。
(2)护理小组组长不仅需进行护理职责制定,同时还需进行预防VAP感染护理、机械通气护理等相关护理措施质量管控标准,定时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护理质量探讨。针对不合理护理措施及时进行修订、完善等。另外,小组组长还需以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进行环境护理、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各方面护理质量检查,针对不合理护理现象及时指出、原因分析等,不仅需以此及时制定出短期改善对策,同时还需制定长期改善对策。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病症进行合理评估,制定相应护理流程。
(3)护理人员适时帮助患者将床头抬高15°~20°,及时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症状产生;在进行辅助呼吸护理时,合理评估插管时间,当插管时间小于1周时,气管直径不可过大,尽可能选择经口插管,当插管时间超过1周时,管径选择需偏大,插管方式可谓气管切开插管或经鼻插管;患者通常会产生身体疼痛感,护理人员需合理评估患者疼痛感,根据评估结果为其选择适宜镇痛方式,在降低患者疼痛感同时还需尽可能减少对其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患者出现意外症状,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定时唤醒;定时为患者更换气管,同时还需及时为其吸痰,充分保障其呼吸顺畅;定时运用氯已定液对患者漱口,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避免其产生并发症;通过温湿度设定、定期对病房清洁消毒等方式进行全面环境护理,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前及时做好杀菌措施等,充分保障护理无菌化;定时帮助患者进行体位更换、被动运动、肢体按摩等,定时为其叩背。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水平、血气分析结果、肺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肺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肺功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比较(±s)
2.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血气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其他临床指标对比
实验组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产生与人们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身体素质等密切相关,对患者身心健康、日常生活等影响较大,尤其患者产生呼吸衰竭并发症,其生命安全遭受严重威胁。针对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不断加强对此病症重视度,及时通过体检、改善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加强身体锻炼等多种方式预防此病症。
专职护理具有专业性较高、护理质量可显著保障的特点,对患者病症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对重症监护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专职护理前,组建高水准护理小组,对护理人员进行全方面培训与考核,有助于促使护理人员综合实力水平不断提升,对后续护理质量、护理效率、护理安全性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良好的护理质量、护理效果需全面、高效的护理方案作为基础保障。基于此护理人员及时综合多方面因素为患者制定高效、全面、高质量护理方案,可促使后续护理措施更具有规范性、效率性及质量性等[1~3]。由于护理人员的思想认知水平、护理质量考量点、专业素养水平等皆存在一定差异,为避免出现护理措施全面性与质量性无法得到高效保障,护理小组组长及时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职责详细制定,有助于促使护理人员及时按照护理职责进行日常护理,促使所有护理措施更规范化、效率化;同时,组长及时制定相关护理措施具体质量管控标准,可促使护理质量不断提升;良好的护理质量目标还需通过一定监管措施促使其有效实现,小组组长以多种方式进行护理质量检查,针对护理不合理现象要求及时改善并分别制定短期、长期改善措施,可促使护理质量高效提升,患者各项身体指标、临床症状皆可显著改善;护理人员及时进行病症评估、护理流程制定,可再次促进护理效率有效提升[4~5]。
在护理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将床头抬高,可避免患者产生误吸现象,避免其产生不良症状;在呼吸护理时,及时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适宜呼吸护理方式,不仅可充分保障辅助呼吸质量,还可尽可能降低对患者身体不利影响,促进患者身体有效恢复,各项指标随之不断改善;护理人员通过及时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与唤醒等,可高效降低患者疼痛感,保障其生命安全,还可有效避免其产生并发症;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更换气管、吸痰、漱口及环境护理、充分保障无菌护理等,可高效避免患者因细菌、病菌感染而产生并发症,促使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随之有序改善,缩短其临床症状反应时间等,促使护理质量、护理效率随之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危重症专职护理的应用,可增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肺功能的改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刘静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危重症专职护理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9,4(37):93-104.
[2]白琳琳,胡赛男.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8):194-197.
[3]刘丽晶.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149.
[4]盛艳.危重症专职护理对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干预作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6):167-168.
[5]吴美景.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14):1046-1050.
[6]李晓云.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患者的作用[J].临床医药实践,2020,29(3):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