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作者: 江婉仪 郑小娴 卢四妹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诊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的实际价值。方法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本院急诊科18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为常规急诊科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急诊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急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维持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诊科;优质护理干预;护理纠纷;价值
护理纠纷是指由于护理问题所诱发的一类护患双方争议,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个人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对于护理服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受到人员、制度、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护理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影响医护患关系的改善以及医院社会形象的树立,所以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1]。
急诊科是医院中的重要部门,是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治疗的重要科室,因此医院急诊科当中的危重症患者数量多且最为集中,患者的抢救任务十分繁重,这也使得急诊科的护理工作难度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高,稍有不慎可能引发护患纠纷。急诊科是护患纠纷发生的高危科室,需要对急诊科的护理服务模式进行积极优化来提升护理质量,从而预防护理纠纷。以下将分析在急诊科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本院急诊科18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24~86岁,平均(46.6±1.5)岁;急诊原因:低钾血症12例,脑血管疾病22例,心脏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意外损伤20例,其他疾病入院11例。对照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22~87岁,平均(46.7±1.3)岁;急诊原因:低钾血症10例,脑血管疾病23例,心脏疾病1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意外损伤19例,其他疾病入院12例。两组各项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1)为急危重症进入急诊科就诊者;(2)患者或(和)家属对研究方案等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正常;(4)一般临床资料完善;(5)可配合完成问卷调查、随访评估等工作。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功能障碍者;(2)患有精神疾病等缺乏正常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者;(3)拒绝配合问卷调查等工作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科护理,即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严格遵医嘱提供吸氧治疗、药物治疗等,维持患者的呼吸系统畅通,结合病情提供各项急救处理,患者病情平稳后给予健康宣教并解答疑问等。
观察组联合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转变护理理念:在急诊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护理服务理念,将优质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接受优质护理理念及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培训,做到以人为本以及以患者为服务核心,充分理解优质护理理念的精髓,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宗旨。
(2)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根据急诊科患者的病情特点、护理需求,对于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调整,遵循急诊患者先诊疗后付费的基本原则对其开展各项抢救工作,必要情况下及时启动绿色通道,对于无陪护者的危重症患者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支持和陪护,积极协助其完成相关手续的办理。在接诊患者后迅速利用平车对患者进行转运,在患者的抢救期间护理人员分工协作。
(3)落实行为护理:在患者急诊治疗期间加强护理配合,结合其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护理指导和帮助,满足患者个体化的护理服务需求,进而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针对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密切监测,了解患者和家属的个体化护理服务需求,相应的给予指导与协助,做到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4)个体化心理护理: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多数病情发作突然,并且变化速度较快,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疼痛感,使得患者的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加重,所以在急诊护理中需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疏导,迅速使患者恢复平稳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波动而造成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增快影响患者的急诊救治工作。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需要与患者进行适当的语言沟通交流,进行宽慰、鼓励和安抚,促使患者迅速恢复平稳的心理状态,使其感受到来自于医护人员的关爱与呵护,进而舒缓患者的紧张、焦虑等心理。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运用护患语言沟通技巧以及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缓解其不良情绪,此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使其了解家属的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对患者所产生的影响,充分发挥家属的支持作用和关怀作用。
(5)强化护患沟通:在护理过程中表达对患者和家属的尊重、关怀以及理解,相关医护工作的开展需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说明工作,增强患者和家属的认知度以及依从性。在抢救结束后还需及时向家属说明患者的救治结果,针对救治效果不满意的病人家属需要及时做好心理安抚,从而寻求家属的理解,避免出现医疗纠纷事件。
(6)提升护理专业技能:对于分诊模式以及抢救流程等进行充分的优化,护士需要加强自我学习,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设立分诊台以及分诊护士,确保患者在入院之后能够迅速到分诊台完成挂号就诊,在此期间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并了解其症状表现,结合其病情的轻重程度合理安排就诊;对病情危重者需要迅速协助医生完成转送,使患者尽快抵达抢救室接受会诊;及时启动绿色通道,确保急救绿色通道与后续的抢救工作能够无缝对接。
(7)合理排班:由于急诊科所接待的患者数量较多,这使得急诊护理工作量大以及人员压力较高,所以需要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员,维持各项急诊护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分明确岗位职责,设立接诊岗位,从而缩短患者的各项等候时间。加强护理巡查,杜绝觉擅离职守的现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急诊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纠纷发生率。(2)对两组患者或(和)家属进行急诊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内容有护理效率、责任意识、环境质量、心理护理以及整体印象等维度,分数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80~89分)和不满意(<80分)。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急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急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为,P<0.05。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所收治的患者数量较多,该类患者往往发病急促,其病情状况十分严重,特别是进展速度较快,所以在入院后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配合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缩短其救治时间,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急诊救治时机,从而确保其救治成功率[2]。近年来医疗服务模式发生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健康理念不断增强,使得传统护理服务模式的应用中无法满足现代化临床需求,进而其应用受到限制,所以需要探寻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模式来提升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3~4]。特别是在急诊患者的护理中,需要积极优化护理服务来提升护理质量和效率,避免发生护患纠纷,为患者的急诊救治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急诊科护理中出现护理纠纷事件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例如工作流程、人员素质、环境质量以及患者个人因素等,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和谐护患关系、避免护理纠纷事件的重要环节[5]。优质护理干预在应用中遵循人文关怀理念,将患者作为核心,在各项护理工作中以患者的自身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对护理内涵和内容深化与拓展,积极落实好急诊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制,促使各项护理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推动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改善患者的满意度[6]。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通过转变护理服务理念,积极优化护理流程,落实各项行为护理,加强患者的个体化心理疏导以及做好护患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并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提升护理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对人员排班进行合理安排,通过采取上述手段,能够进一步优化各项基础护理服务工作,满足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服务需求,同时赢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有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无缝对接,所以有利于提升护理服务工作质量,在该护理模式的辅助下患者的各项急诊医护工作能够顺利高效的开展,可确保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诊治,有利于降低其病死风险,提升其急救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维持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马红英,余娅红.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7):145.
[2]刘学芳.人文关怀护理对急诊科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0,9(2):204.
[3]李娜.优质护理服务对提升急诊科护理满意度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20,10(6):144.
[4]姚青青.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3):117.
[5]沙美容,谭小梅,刘彩霞,等.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综合病房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38-840.
[6]周艳玲.急诊优质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