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作者: 付丽娜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我院实施相关诊疗的慢性老年病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叙事医学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不良情绪(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主观幸福度及对诊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慢性老年病患者实施叙事医学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变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幸福度。
关键词:叙事医学护理;慢性老年病;临床应用
老年群体在机体各项功能逐步减退的情况下,大多面临着同时患有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情况。慢性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除了常年劳累等因素外,还包括相关身体机能的日益老化。由于老年患者身体的特殊性,造成慢性疾病的病程漫长,同时,对老年患者心理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大,如对衰老和病痛的无力感、孤独感以及无助的价值感等,最终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1~2]。故而,应为其选择科学的护理方式配合先进的治疗手段。基于叙事医学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手段,主要关注患者状态,走进其内心的理念,真正做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护理。本研究旨在探究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我院实施相关诊疗的慢性老年病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2例。对照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62~80岁,平均(72.55±4.25)岁;患病时间1.5~14年,平均为(8.25±3.34)年;高血压18例,糖尿病12例,心脏病15例,其他疾病17例。研究组男37例,女25例;年龄60~81岁,平均(72.83±4.18)岁;患病时间2.5~15年,平均(8.78±3.41)年;高血压17例,糖尿病13例,心脏病16例,其他疾病16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与者为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患者及家属已对本次研究情况进行探知,包括目的及方法,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拒绝或有沟通障碍者;不愿配合医护工作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或智力发育不健全者;患有肿瘤等恶性疾病者;内脏器官或系统功能异常者;不能研究结束中途退出者[2]。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排便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护理等。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的护理人员负责本次护理工作,对其进行访谈、写作、阅读等方面的培训;以患者病情稳定为前提,与其近距离交流,交流内容主要围绕事先备好的访谈方案进行;内容涉及患者的心态表现及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逐步引导其与护理人员倾诉[3]。
(2)护理人员要遵循叙事护理的原则,并按照患者倾诉内容,总结出对患者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依据上述内容和主体认知干预法编写文章或剧本,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宣传图册或小视频,内容主要涵盖与疾病有关的治疗、防控、注意事项以及复查等多方面。应用微信等信息平台普及给老年患者,使其逐步了解情境、自身想法和情绪反应的关联性,充分认识到不良情绪对身体和治疗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良结局,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和想法,以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信心看待疾病和参与治疗。
(3)为患者的不良心态和生活质量进行准确测评,了解其干预后的心态和生活情况,适时对患者做出正确引导,使其意识到影响自身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因素,并予以改正和调整。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力,纠正其错误想法和行为,增加对医护工作的依从性,最终早日康复。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变化:以抑郁和焦虑量表(SDS 、SAS)作为评分依据,得分越高,表示不良情绪越严重;(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变化:应用SF-36生活质量评估表进行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其生活质量越高;(3)比较两组主观幸福感:应用幸福度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的幸福度进行评分,得分越高,代表其幸福感越强;(4)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及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主观幸福感和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主观幸福感和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老年人身体各个器官及系统功能的逐步退化,使得慢性疾病接踵而来。大部分慢性病的病情较为复杂,且在患病初期不易被察觉,导致病程延长,不易治愈。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呼吸类疾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年龄所致,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对新事物接受较慢,加上大多数患者怕给儿女加重负担,因此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变化,影响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依从性。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手段,对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和预后效果十分必要。
叙事医学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需求,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叙事及写作等方面能力,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从而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帮助患者走出误区,积极配合治疗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叙事医学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患者生活质量、幸福感及治疗依从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对慢性老年病患者实施叙事医学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变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幸福度。
参考文献
[1]滕静,赵艳丽,余丹,等.叙事医学护理模式对机器人辅助肾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2):4176-4179.
[2]褚国城.叙事医学护理模式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病耻感及心理危机水平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7):108-111.
[3] 刘燕霞,崔世红,张敏,等.基于叙事医学护理在慢性老年病患者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20,32(1):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