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万能药!为您讲述科学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意义
作者: 王兰君所谓抗生素,系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主要分为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结核类、抗肿瘤类、抗真菌类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治疗感染类疾病的效果显著,使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和频率逐渐增加。但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下面,笔者为您详细介绍科学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意义。
1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病原菌出现耐药菌株。在很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出过警告: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时代终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很可能会再一次面对诸多难以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据相关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多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
2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类不良反应
2.1 滥用抗生素对肾脏的损害
比如说两性霉素以及氨基糖甙类药物,不适合有肾脏疾病的患者使用。
2.2 滥用抗生素对人体肝脏所产生的损害
如果是慢性肝炎或者肝功能有问题的患者,必须谨慎使用或者不使用对肝脏产生损害的抗生素,包含林可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等。
2.3 滥用抗生素对于人体造血系统所产生的损害
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倘若患者长时间使用这些药物,比如利霉素等,极有可能引发自身造血功能异常。
2.4 滥用抗生素对于人体神经系统所造成的损害
神经系统损害主要包含听力障碍视力减退、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使用不当,有可能引起患者发生神经传导阻滞以及听力障碍;滥用乙胺丁醇则会造成视力减退。
2.5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过度使用抗生素所表现出的胃肠道反应主要包含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腹泻、腹部疼痛等,如强力霉素、金霉素、红霉素类药物,对人体的胃肠道反应相对严重。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患者长时间使用利福平类药物治疗疾病,则会增加发生胃溃疡疾病的概率。
2.6 滥用抗生素会掩盖病情以及干扰疾病诊断
针对身患感染性疾病患者,如果医生不能合理地为其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很可能导致对疾病诊断有参考性作用的症状与体征被掩盖,给相关疾病诊断造成极大困难。
2.7 滥用抗生素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滥用抗生素、盲目联合用药或预防性用药,除了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之外,同时有损患者的身体健康。再比如,有些疾病使用价格比较便宜的抗生素治疗就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某些出售药品的人员受到利益驱使,对患者选择高价抗生素,会直接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3细菌耐药现状
细菌之所以会产生耐药性,主要原因在于细菌本身为确保自身繁殖以及生存、抵御外界不良环境不断进化的结果。早在1941年,青霉素就已经被应用于临床。1942年就出现了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萄球菌。到了1960年,接近80%的金葡菌针对青霉素耐药。为了消灭这种带药菌株,在1961年临床开始应用甲氧西林。到了1974年,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出现,并在短时间内增多,这种细菌针对很多抗生素有耐药性。
4中国现阶段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
第一,从当前情况来看,抗生素在中国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中国抗生素销售额占据前100位药物销售总和的47%;该项数据在欧美发达国家则为10%左右。
第二,中国医院抗生素应用量非常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之中,医院应用抗生素的概率大约为22.00%,中国则为82.00%。其中,接近40.00%的抗生素主要用于预防感染方面。
5科学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
5.1 确定感染菌种
为了给临床疾病治疗提供更为合理的依据,医生在对病患应用抗生素之前,要尽可能收集样本送去实验室培养。负责检验工作的人员主要在短期内为医生提供出相关结果,以确定感染菌种类,因为各类别细菌感染都可能引发相同疾病。但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对病毒性肺炎患者抗生素治疗,不会取得任何效果;对真菌性肺炎患者开展抗生素治疗,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需要应用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以及衣原体肺炎疾病不应当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及青霉素治疗,主要原因在于支原体以及衣原体并不存在细胞壁,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及青霉素的抗菌机理为作用在细菌细胞壁之中;由链球菌所引发的肺炎疾病,可使用很多种药物加以治疗;因革兰阴性菌所造成的肺炎,不要使用大环内酯类、青霉素G、万古霉素治疗疾病。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早期检查出感染菌对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5.2 结合患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适宜的抗生素治疗疾病
每一种抗生素均有着特定的药学特征以及抗菌谱。抗生素在应用时应当发挥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把每一类抗生素的最突出药理特征应用在临床之中,能够取得满意的疾病治疗成效。医生在给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时,必须科学依照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给药。有一些药敏结果和临床疗效并不相同。此时,医生应当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5.3 科学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
医生在对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合理掌握应用指征、给药方法以及具体的给药途径。患轻度感染的患者,可经口服用抗生素,医生需要对患者选择生物利用度高以及吸收度好的品种。重度感染患者,可注射抗生素治疗疾病。需小儿肌肉注射给药之后吸收并不规则,且非常容易造成患者注射局部瘢痕挛缩以及疼痛的不良情况出现,故应当避免。静脉给药多应用滴注法,在对患者给药的过程之中,倘若发现其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要立即停止给药。
5.4 禁止滥用抗生素,提倡科学应用抗生素
有一些医生可能受到利益驱使,盲目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要想做到全面禁止滥用抗生素,有必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这项工作这不单单需要药剂师以及医生去宣传,更需要社会传媒力量予以支持,通过有效方式让广大民众认识到滥用抗生素所产生的危害,就此养成自觉抵制滥用抗生素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医院方面应当加强自身管理制度,转变医生的医德医风。医生在对患者开展疾病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应用抗生素,尽可能减少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剂量。
5.5 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抗生素
针对自身免疫功能缺陷的人员、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孕妇、儿童以及老年人群体,医生在为其选择抗生素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刚刚出生的婴儿生理代谢和抗生素体内药动学过程变化非常大,新生儿患者抗生素应用剂量以及具体的用药方案必须依照日龄予以调整。对于哺乳期女性,医生在为其开具抗生素时,不要选择乳汁内药物浓度过高、对于母婴产生不良影响的品种,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氯霉素、甲硝唑、磺胺药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选择经肝胆系统排泄或者经肾脏系统排泄但无明显显著毒性的抗生素,如内酰胺类药物、利福平、大环内酯类药物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选择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他啶、头孢唑林、青霉素以及去甲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
5.6 科学掌握抗生素的给药剂量
工作人员在对患者开展疾病治疗过程中,给药剂量一定要充足、足疗程。但不容忽视的是,针对特殊群体,比如体态消瘦的患者、孕妇、儿童、老年人,在实际使用抗生素时,具体的用药剂量应当适当减少。孕妇生理功能正常女性存在较大不同,其免疫功能较低。女性在怀孕时对于抗生素的反应和常人的差别很大,如果用药不当,有可能对孕妇和胎儿发育不良后果。新生儿的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如果贸然为新生儿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极有可能导致药物体内蓄积。所以,应当严禁对新生儿使用氯霉素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年龄在8岁以下的患者不要使用新霉素,以免引发耳聋以及高胆红素血症;18岁以下的患者不要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疾病,以免对其骨骼发育造成影响。此外,老年人通常合并多类慢性病,临床症状比年轻人更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当谨慎对老年人使用抗生素。
5.7 全面掌握各类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以及药效学特征
在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过程中,只有用药方案合理才能够达到最满意的治疗效果。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各类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对患者开展治疗。依照抗生素药物动力学,抗生素具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浓度依赖型,如氨基苷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为了达到目标治疗效果,可以把这些药品以单日剂量实现单次给药。第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比如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等。上述药品的作用一般取决于药物在感染位置浓度水平比最小细菌浓度时间高。从当前情况来看,很多抗生素的半衰期时间并不长。所以,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时,每天需要多次用药,比如每天使用一次青霉素并不合理,应当为每天使用2次。
5.8 强化针对抗生素后效应的重视程度
抗生素后效应,即PAE理论指出:抗生素药物的具体给药间隔应当结合药物浓度大于MIC或者最低杀菌浓度的时间加上后效应持续时间而确定。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延长患者的给药时间,降低给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6不建议联合应用抗生素的种类
6.1 氨苄青霉素与青霉素合用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药物,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都能够发挥出比较强的抗菌作用。氨苄青霉素则属于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其抗菌谱和青霉素比较类似。如果联合使用上述药物,理论上会同时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革兰氏阳性菌。但有报道指出,这样做有可能增加患者出现青霉素脑病发生概率,主要因为上述两种药品都有着比较强的血脑屏障穿透力。
6.2 先锋霉素与青霉素合用
以上两类药品合用同属抗生素联合,抗菌谱重复,无法提升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加抗生素本身的毒性。
6.3 先静滴红霉素加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为红霉素结构修饰之后的一类大环内酯类广谱抗生素。相较于红霉素而言,这种药物的抗菌谱明显更广泛。阿奇霉素在治疗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肺炎支原体以及沙眼支原体引起的疾病中能够取得满意效果。最近几年有报道表明,阿奇霉素进入到人体之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听力受损、血小板降低。阿奇霉素与红霉素联合应用时,应当遵循推荐剂量。这种用药方法可能对于支原体感染有加强作用,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及听力损害等不良情况,所以现阶段不主张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