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治疗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作者: 黄小媚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治疗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治疗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进行雾化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25例)与优质护理的观察组(25例),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及家长认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护理质量评分高、家长认知评分高,P<0.05。结论 优质护理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治疗中,能促进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家长认知,值得借鉴。

关键词: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护理;效果

上呼吸道感染在小儿中发病率较高,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各种局部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咽痛等,必须进行及时治疗,否则病情会加重,导致高热、呕吐、腹泻等的发生。对于患儿而言,其年龄小,抵抗力、免疫力均较低,一旦发现其出现不良症状,需立刻就医治疗。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药物治疗应用较多,主要用药方式为雾化吸入。相比于传统口服药物,该治疗方式下药物能直接到达病变部位,而且具体用药过程较为简单,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高。但患儿由于认知能力尚不完善,加上雾化治疗期间会限制行动,治疗依从性差,最终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小儿雾化治疗期间,需加强护理干预。本研究选取我院上呼吸道感染雾化治疗患儿50例,观察护理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进行雾化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9(5.28±1.21)岁,病程2~8(5.29±1.24)d。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10(5.75±1.54)岁,病程2~7(5.14±1.30)d。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讲解雾化吸入相关知识,包括具体过程、注意事项,给予基础护理等。

观察组:①患儿进入雾化区后,护理人员进行全面不间断的护理,增加巡视频率,在不同时间段均需看望患儿。在此期间,需与其进行语言沟通,有利于患儿自我照顾意识的提升,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带来的不适感。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的态度、温柔的语气,与患儿进行娱乐游戏互动,能进一步增进护患感情,使患儿积极配合雾化治疗。治疗期间,可通过拥抱、抚摸、奖励玩具等方式鼓励患儿,还可通过放音乐、唱歌、播放动画片等,减少其对雾化吸入过程的关注度,提高配合度。②治疗期间,患儿身体保持半坐位或坐位,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生理需求进行体位变化。为提高患儿舒适度,可在其背部、颈部放置软枕。治疗期间,如果患儿存在鼻咽部异物感,应鼓励其咳嗽;护理人员可轻拍其背部,或使用吸痰器经口吸痰。为避免出现呛咳、呕吐等症状,不能在患儿饭后进行雾化吸入,一般在饭前进行。饮食方面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且积极补充营养物质,保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患儿睡前2h不能进食。为保证其得到更好的休息,可在睡前讲故事或播放轻音乐,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为患儿创建温馨的睡眠环境,可在床头放置毛绒玩具,同时观察患儿情况,如果其咳嗽频率较高而影响正常休息,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给予止咳镇静的药物。③可在室内粘贴卡通人物,经常通风,保证隔音效果好、采光合适。每天对雾化室进行清洁,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患儿身边不能放置危险物品,并将各种物品摆放整齐;雾化吸入时室温应保持在22℃~26℃。陪同患儿进行娱乐活动,使其在院内保持一定的活动量。④了解家长受教育程度,向其说明雾化吸入治疗的优势及必要性,讲解药物知识,说明拒绝治疗的后果,提升家长认知,克服其内心焦虑。护理人员与家属建立沟通,每天可进行面对面交流,可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增强信心,鼓励其让患儿持续接受治疗。⑤雾化治疗期间,年长儿可指导其呼吸技巧,如深吸气、屏气、呼出等,进而保证雾化疗效,减轻不适感。为保证药物效果,药液需现配现用,避免放置后降低药效。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到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罩或口含嘴,能提高舒适度。开始时先保持小剂量,然后再逐渐增大雾量。如果治疗时气道在短时间内进入大量气雾,会导致气道平滑肌痉挛等严重情况,进而加重患儿临床症状。雾化期间如果存在患儿哭闹不合作的情况,需要立刻停止雾化,待在患儿情绪平复后尝试再次雾化,直到吸完所需治疗的药液。患儿配合度不佳时,可在家长或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雾化,需要将患儿抱在怀中。雾化吸入结束后,针对其口鼻部存在的雾珠,需使用干毛巾抹干净,治疗后1~2h可拍击胸背部,促进患儿排痰。观察患儿情况,查看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喷雾器、面罩等治疗前后均需消毒,避免感染。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0~6分,评分越低越好;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6个方面,评分越高越好;家长认知:3个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文章中统计学分析的软件为SPSS20.0,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家长认知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不断升高,且疾病主要患病人群为小儿,发病后临床症状明显。随着患儿病情的进展,会出现更加严重的情况,其中高热症状如果未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导致持续高热、脑损害等,还可能引起中耳炎等。但是在相关症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后,患儿病情会快速好转。上呼吸道感染在春冬季节较为常见,小儿为易感人群,而且会经空气及飞沫传播。以往认为,健康主要为没有疾病、身体缺陷。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有了明显提升,认为完整的生理及心理状态也是健康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要求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儿对疾病不耐受,并且治疗期间容易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小儿疾病治疗中,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为患儿不依从的主要原因,患儿自身原因所占比例也较大,而且家长受教育水平也会对患儿治疗配合度造成影响。因此,在小儿疾病治疗中,需要加强护理干预,尽可能减少影响治疗的不良因素,保证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护理质量评分高,家长认知评分高,P<0.05。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雾化吸入药物应用效果较好,能获得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而且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同时减少对小儿的危害,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已经得到了人们及临床认可[1]。在雾化治疗期间,常规护理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而且能满足治疗需求,但是并未对患儿身心健康引起重视,需加强临床护理,给予雾化治疗患儿多方位的护理。优质护理具有创造性及整体化特点,而且具体实施期间,尊重患者个性化,给予身心、心理等方面的干预,使其身心达到愉悦状态,减少各种影响疾病治疗及康复的不良因素。将其应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通过语言、娱乐游戏等方式加强护患间的交流,不仅能提高患儿自我照顾意识,减少对环境的陌生感,而且能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治疗期间为患儿提供各种娱乐性项目,并且通过多种方式给予鼓励,能保证雾化治疗过程顺利进行。雾化期间协助患儿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密切关注其治疗感受,指导其排出痰液,对病情改善也具有积极作用。对患儿饮食引起关注,不仅保证营养物质摄入,还需减少不良饮食的影响。患儿保持良好的睡眠,为其营造温馨的睡眠环境,并通过讲故事等进一步促进睡眠。患儿治疗时维持较好的室内环境,控制好室温,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能避免患儿受到不良刺激。家长对雾化治疗顺利影响较大,因此,需加强家长教育,进行积极的沟通,使其对雾化治疗有深入的了解,进而积极配合临床工作。治疗期间,对患儿进行呼吸技巧的指导,能提升雾化效果。同时,保证药物现配现用,选择合适的面罩或口含嘴,并且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不仅保证用药效果,而且可防止患儿出现不良情况而影响治疗过程。患儿常存在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因此,家长、护理人员积极安抚其情绪,根据其状态判断是否可以继续治疗,并给予相应的帮助。雾化治疗后,及时擦净口鼻部雾珠,能避免给患儿带来不良感受;同时积极进行排痰,能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病情。患儿治疗期间感染风险较大,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标准,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所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雾化治疗中应用优质护理,能有效减轻患儿临床症状,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有利于护理质量及家长认知的提高,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白悦,邓旭.个性化护理在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7):2610-26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