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 王翠莲

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模式在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0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小儿高热惊厥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化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予以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分析两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等差异性。结果 比较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更低,P<0.05;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64.29%)更高,P<0.05。结论 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可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护理效果,且可对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较高,是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39℃以上的惊厥,不包括颅内感染、代谢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小儿高热惊厥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眼球斜视、凝视、局部肌肉阵挛惊厥或强直性痉挛等症状,具有发病急、发生率高、危害严重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情况,出现癫痫等后遗症,病情严重者会无法自主呼吸,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做好小儿高热惊厥的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来改善预后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对小儿高热惊厥急诊护理中,探讨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 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小儿高热惊厥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4例。

纳入标准:a.高热惊厥确诊者;b.年龄≤14岁;c: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a.存在先天性疾病、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疾病者;b.遗传疾病者;c.伴有颅内感染者。

试验组男8例、女6例,年龄(5.26±1.14)岁,其中3例为肠道感染、2例为肺部感染、9例为上呼吸道感染。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5.41±1.05)岁,其中3例为肠道感染、3例为肺部感染、8例为上呼吸道感染。两组年龄、感染类型、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即常规给予患者吸氧、镇静等干预,遵循医嘱以静脉注射的方式实施甘露醇(20%)干预来降低颅内压,并做好患者的用药护理。

试验组予以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

1.2.1 呼吸道护理

协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使其呼吸道为通畅状态。开口器以无菌纱布包裹,让患者张开嘴,避免出现舌咬伤的情况。在病床上设置防护栏,防止患者坠床,给予患者特殊保护,保持病房的安静,以此减少对患者的刺激程度。仰卧位时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倾斜,对鼻腔与口腔内的分泌物清理,预防窒息。吸氧时,氧流量设置为4~6L/min,待患者呼吸平稳、面色红润后,氧流量更改为1~2L/min。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以正确的方式固定留置针,防止脱落。做好血氧饱和度、呼吸等的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的肺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将急救物品等放置在患者床旁,遵医嘱实施用药干预,如有必要,可吸痰干预[1]。

1.2.2 生命体征监测

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神志、面色、呼吸、脉搏、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告知医生处理。

1.2.3 惊厥控制

及时为患者实施解痉药干预。若药物难以对惊厥控制,则可实施咪达唑仑+生理盐水微泵满泵干预。对于颅内出血者,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对于低钙低镁者,可适当补充镁、钙等。可首先采用物理的方法进行降温,如脱下过多衣服、降低室内温度、多喝水、冰冻输液(体温38℃以下者)等,确保治疗环境的通风。同时,做好感染性疾病的控制护理,对症治疗。

1.2.4 快速供氧

高热、肌肉痉挛等会增加耗氧量,可适当吸氧来减轻患者的缺氧症状;同时,吸氧可避免脑损伤加重,降低脑水肿程度。在患者疾病发生后,应尽快实施给氧干预,鼻导管难以有效吸氧者,可实施面罩吸氧。

1.2.5 心理护理

高热惊厥患者较易出现哭闹、易怒等情况,家属也易出现恐慌、过度紧张等情绪。因此,应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促进情绪的稳定;并向其讲解高热惊厥的相关急救知识,使其更好地配合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同时,给予患者安抚,通过儿歌、动画片播放等方式转移其疾病注意力,舒缓其不良心理。

1.2.6 皮肤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代谢率较高,较易出汗,应及时进行皮肤的清洁,定时更换床单被子,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对于大小便,应及时清理;避免患者出现皮肤损伤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小儿患者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作观察,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的差异性。

并发症:主要为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脑损伤。

护理效果:抽搐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抽搐等症状改善,体温正常,为有效;体温、症状等改善不明显,或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数据分析

SPSS 22.0版本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变量资料,通过“t”计算,应用“±s”表示;定性数据,通过“χ2”核实,采用(%)表达。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显著差异。

2结果

2.1 两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分析

比较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2.22 组并发症分析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相较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8.57%更低,P<0.05。如表2:

2.3 两组护理效果分析

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100.00%,相较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64.29%更高,P<0.05。如表3:

3讨论

高热惊厥在小儿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因为小儿机体发育不完善,下丘脑相关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对于皮肤温度的控制能力较差,在受到刺激后,易出现神经细胞异常放电的情况,从而发生惊厥 。高热惊厥发生后,应积极实施口腔清洁干预,确保呼吸道处于通畅的状态,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以避免出现意外事件。为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实施急救的过程中,还应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更好地提高救治效果。

本研究中,比较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相较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8.57%更低,P<0.05;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100.00%,相较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64.29%更高,P<0.05。表明采取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干预,可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可提高护理的效果。为小儿高热惊厥患者实施急救干预,可有效降低其体温,减轻惊厥症状;在治疗中,同时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干预,能够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工作,合理评估患者的具体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2];皮肤护理干预可防止出现皮肤损伤的情况,以此更好地控制感染[3];心理疏导干预,能够减轻家属的不良心理状态,增加其对临床医护工作的配合度,提高其应对高热惊厥的能力,以此提高患者护理的效果;快速供氧、惊厥控制则能够更好减轻患者的病情,缩短患者康复的时间,对并发症发生率控制[4~5]。

综上所述,针对性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急诊护理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可缩短其康复的时间,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护理效果较好,对改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福珍,郭爱丽,魏晓珉,等.全程绿色通道护理措施在急诊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11):1724-1727.

[2] 吴珍花.以降温急救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2020,39(33):184-186.

[3] 何霄,王萍,邓春香.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护理中无缝隙护理对小儿躯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7):150-152,172.

[4] 罗春燕,龚燕虹,陈静蕊,等.急诊临床路径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治疗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10):105-108.

[5] 李海燕,梅璐璐,王丹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应用以降温急救护理为基础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4):533-5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