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的影响观察

作者: 张艳秋

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的影响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2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行常规康复护理)与实验组(26例,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为(83.71±4.31)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量表评分(85.71±2.12)分,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40.75±2.31)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38.32±2.12)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70%)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36项简易生活质量(36-SF)评分为(82.53±5.41)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 早期中风偏瘫患者中医康复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康复护理。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早期中风偏瘫;功能康复;抑郁症状

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降低,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基于脑神经重构功能,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积极开展康复锻炼,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医认为,中风偏瘫的发生是由于情志不畅、神匿窍闭、经脉气血瘀滞。近些年,部分医学研究者提出,对于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开展中医康复护理以提升患者预后效果[1]。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52例分别行常规康复护理以及中医康复护理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2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按照是否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6例。实验组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其中男(n=13)、女(n=13),年龄区间为54~84岁、平均(68.72±1.62)岁,病程/平均病程为1~6天、(4.22±0.42)天。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其中男(n=14)、女(n=12),年龄区间为:55~82岁、平均(68.70±1.61)岁,病程/平均病程为1~6天、(4.24±0.41)天。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基础资料均对研究无显著影响(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时,经临床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出现偏瘫症状;患者猝然昏倒、意识不清,醒后偏瘫且伴有头痛、目眩、面红目赤、口渴咽干、情绪烦躁、脉弦滑,符合中经络之肝风上扰型临床诊断。(2)获知研究目的、措施,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心理疾病。(2)不耐受本次研究且抗拒本次研究。(3)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1)早期康复护理健康宣教:护理人员结合既往干预有效案例,使患者了解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意义,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2)体位护理: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每隔两小时协助患者翻身;在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时,均在偏瘫一侧肢体下方放置软枕以固定患侧大小关节。同时伴随患者肌力的提升,协助患者开展坐位锻炼以及站位、行走等练习。通过将床头抬高的形式,使患者坐位时逐渐掌握身体平衡,并在患者背部放置软枕以避免骶尾长期受压。患者倚床、倚墙站立时,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站在患者身边两侧,减轻患者站立步行恐惧,并鼓励患者健侧肢体带动患侧。每日2次,每次20min。(3)患者在床上行上肢Bobath握手训练、肘关节屈伸训练、肩关节上举,下肢行双桥训练、踝关节屈伸训练。每日2次,每次20min。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尝试自行穿脱衣服、进餐、如厕、沐浴。

实验组行中医康复护理。(1)情志干预:中风患者突然偏瘫,往往内心无心理准备,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应待患者情绪平稳后,鼓励其通过阅读、听音乐、早期康复锻炼以转移注意力,避免负面情绪蔓延。此外,护理人员请患者家属对患者负面情绪给予理解,并在患者情绪低落时,与其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自身疾病。(2)穴位按摩:对于上肢瘫痪患者,选取肩贞、曲池、外关等穴位持续点揉;对于下肢瘫痪患者,选取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等穴位进行点揉。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每日应用拇指点揉上述穴位,每处穴位持续按压5min,每日3~5次。(3)穴位敷贴治疗:选取患者曲池、外关、太冲、合谷、足三里、血海等穴位粘贴穴位敷贴,每隔3日更换一次穴位敷贴。若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皮损,则停止穴位敷贴。每周穴位敷贴治疗2次。(4)饮食调理:护理人员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清淡饮食,降低肉食、精粮摄入量,禁止进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饮水,并每日坚持进食富含粗纤维类的新鲜果蔬,以保证排便畅通。另外,可进食山药、百合等滋补肝肾的食物。

两组患者均持续康复护理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肢体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借助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量表评估患者肢体运动能力,1~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越高;借助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分均为百分制,1~80分,50分为临界值。SAS量表以及SDS量表得分若超过50分,则确诊焦虑、抑郁,且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越重。

(3)比较两组便秘、失眠、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4)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生活质量,36项简易生活质量(theMOS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36-SF)评分区间在1~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SPSS21.0版本软件处理结果中相关数据,(±s)用t验证,(%)用χ2验证。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肢体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FMA量表得分以及ADL量表得分均提升,实验组患者护理后FMA量表得分以及ADL量表得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对应观察指标。见表1。

2.2 负面情绪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SAS量表得分以及SDS量表得分均降低,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量表以及SDS量表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对应观察指标。见表2。

2.3并发症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见表3。

2.4 生活质量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36-SF量表得分均提升,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36-SF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见表4。

3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因气血痕滞、正气不足、情志不顺以及饮食不节等原因有关[4-7]。中风偏瘫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基于神经细胞功能具有重塑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中风偏瘫患者应开展早期康复护理,以促进肢体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中医中风偏瘫患者特色护理包括情志干预、穴位点揉、穴位敷贴以及饮食调理。情志干预即要求护理人员考虑到疾病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影响,疏导患者负面心理[2~4]。穴位点揉以及穴位敷贴均基于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腧穴为经脉气血汇聚之处,同时也是疾病反应点,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穴位点揉以及穴位贴敷,均可刺激患者偏瘫一侧上肢或下肢穴位所在经脉,促进经脉气血运行,进而调理中风偏瘫患者人体气机。此外,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腧穴为毛细血管网丰富区域,给予刺激可改善血液循环[5]。中经络之肝风上扰型患者膳食调理中,护理人员应要求患者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做到饮食清淡,谨防辛辣、油腻损伤脾胃,影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顺利开展。

薛文文[6]临床研究显示,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护理后ADL量表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参照组(27.27%),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实验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中风偏瘫患者中医护理康复干预在早期康复护理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玉蓉.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影响探讨[J].饮食保健,2019,6(18):229.

[2] 吴琴瑛,余梅,连碧霞.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7):140-141.

[3] 何飞玲.中医护理方案对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健康女性,2021(29):245.

[4] 徐雯静.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观察[J].重庆医学,2019(S02):446-448.

[5] 穆源颖.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74):255.

[6] 薛文文.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的影响评价[J].黑龙江医学,2021,45(22):2376-237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