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交互式急救系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曾露琳摘要:目的 分析交互式急救系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40例《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学生为对象,分为参照组20例与研究组2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教学,研究组实施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对比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评估结果明显高于参照组;研究组学生教学后病情判断、应急处理、抢救配合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学生学习积极性评分、学习兴趣评分,以及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以上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学生的满意评价,应用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交互式急救系统;《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应用效果
《急危重症护理学》为护理学重要内容,危急重症患者在就诊时,护理人员及时且准确判断、治疗疾病,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1]。因此,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应当加强知识培训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急危重症急救技能与知识,并培养学生紧急状态下快速评估、准确决策、果断实施的急救能力。本文以近年来40例学生为对象,探究交互式急救系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40例《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学生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分为参照组20例与研究组20例。参照组学生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16~20岁,均值(18.12±1.09)岁。研究组学生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7~20岁,均值(18.34±1.12)岁。两组学生资料对比分析,P>0.05。
1.2 方法
教学要求:(1)学生需掌握输液流程;掌握基本护理操作,皮试、吸氧,微量泵和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掌握静脉输液的拔针技巧、留置针的封管及处理方法;掌握发热患者的降温方法,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2)学生需熟悉急诊科布局、工作流程、环境和抢救室物品的摆放位置;熟悉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熟悉各类药物皮试液的配置及皮试结果判断方法;熟悉本科室常用药物的配置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熟悉肌肉注射、吸痰、洗胃技术及其相关知识;熟悉护理教学查房;熟悉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3)了解急诊科各班工作职责、对输液患者的病情观察及处理方法、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处理程序和方法、儿科常见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等。
教学实施计划。第一周:(1)掌握静脉输液流程、拔针技巧、留置针的封管方法。(2)熟悉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3)熟悉急诊科布局、环境。(4)了解急诊科规章制度、各班工作职责、工作流程。
第二周:(1)掌握发热患者的降温方法,包括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2)熟悉各类药物皮试液的配置及皮试结果判断方法。(3)熟悉抢救室物品的摆放位置。
第三周:(1)掌握基本护理操作,皮试、吸氧,微量泵和心电监护仪的使用。(2)熟悉本科室常用药物的配置及不良反应的观察。(3)了解对输液患者的病情观察及处理方法。(4)了解儿科常见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第四周:(1)熟悉吸痰、肌注等专科护理操作。(2)熟悉洗胃技术及其相关知识。(3)了解急诊科的常见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处理程序和方法。(4)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护理教学查房。
参照组:采用常规教学,依照教学实施计划开展教学,由护生提前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然后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教具等为护生讲解相应的护理知识,并且对护生的提问进行讲解。
研究组采用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1)由学生机6台、教师机1台,成立网络交互式急救系统,包括模拟除颤机、模型人、主控台、多媒体教学软件。(2)先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危急重症有关知识,学生在课后复习。开放实验室,由学生通过学生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开展学习,全面掌握与理解理论知识。(3)加强急救操作能力培训。学生在课余时间、课堂中上机操作,护生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技能。对护生进行分组,每组5名学生。在课前,教师需针对可能出现疾病布置课前作业,由学生查阅资料,对理论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事先讨论,并分工,保障模拟流程通畅,激发学习兴趣。由教师选取真实病理,编写案例,内容有病史、瞳孔、生命体征、心电图等。在电脑中设置患者情况、急救措施、处理措施、病情变化等,使用监护仪诊断各项指标。(4)开展模拟教学。由学生扮演患者,在进入到就诊室中,另一学生扮演工作人员,实施体格检查,详细记录,总结临床特征、检查过程等,确定检查、诊断重点,确定护理流程。由科室护士、护士长分别进行评价,包括护理内容规范性、全面性、科学性等,并由护士长组织讨论。实习生对患者全面护理,扮演患者的学生需作出相应反应,讲述感受。根据临床特征诊断疾病,并设计患者的鉴别诊断内容,补充护理内容。由护士长进行评价;标准化患者进行评价,重点包括是否体现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等。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查房,结束以后,同学参与查房的老师护士长分别进行点评。围绕该病历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学习,学习结束后针对该病历提出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最后依次由同学、科室护士点评,护士长总结点评。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生在护理教学结束后,统一安排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另一部分为实操技能考核。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教学效果越理想。
分别在教学前、教学后进行评估学生综合能力,包括病情判断、应急处理、抢救配合。
使用调查问卷,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分、学习兴趣评分,各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好。
结合学生学习情况,评估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各项目满分为40分,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好。
评估学生满意度,使用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包含三个等级,即十分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对比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s)表示。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学习成绩对比
研究组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评估结果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2.2 两组学生综合能力对比
研究组学生教学后病情判断、应急处理、抢救配合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
2.3 两组学生积极性评分、学习兴趣评分比较
研究组学生学习积极性评分、学习兴趣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
2.4 两组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比较
研究组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5 两组学生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急危重症救治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面临着复杂环境,包括外部压力与专业压力。尤其是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面对的职业环境更加复杂,医院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为了确保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工作质量,需重视教学管理,改善教学质量,不仅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还可促进急诊科发展。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通过选择经典案例,由学生模拟患者看病情境,依照剧本扮演患者,并模仿其动作、表情、主诉、情绪、临床体征等,监督学生护理行为,教师客观评价。
综上,《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交互式急救系统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学生的满意评价,应用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李萍,付路易,棣群.基于“SCE”项目改进《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