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计划
作者: 马竟芝 尹丽萍产褥期俗称“月子”,是指从胎儿、胎盘娩出开始至产后6~8周这一阶段。在产褥期,除了乳腺,产妇的身体及其他组织器官都能逐步恢复至产生前状态。在这期间,通常医生建议产妇以卧床休息、调理为主,使其周身各器官组织功能快速转归。伴随医疗水平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愈发重视产褥期母婴健康管理,以期能预防产后并发症,保障新生儿成长发育。分娩是一项非常艰辛的体力劳动,而健康管理计划可帮助产褥期产妇尽快恢复到最好的身心状态。
环境维护
对处于产褥期的母婴而言,拥有一个舒适、安逸的休息环境尤为重要。
首先,母婴所使用休养房间最好要面朝阳光,室内光线要维持明暗适中,并选用优质的窗帘来进行遮光多余光线;确保房内通风、换气良好,在换气期间,产妇要避免受凉。
其次,因产妇产后体质、免疫力、抵抗力会变得很弱,不适合生活在湿气过重的环境中,因此要做好室内的温度调控,最好依据季节进行区分。在冬日里,最好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25℃,湿度保持在30%~80%左右;在夏日,室内理想温度大约在23℃~28℃,湿度在30%~60%左右。
母婴产褥期需尽可能地休息、调理,需控制房间进入人数与频率,谨防室内空气受污,引起交叉感染;室内实施消毒、清洁,包括地板和家具,并在完成后充分通风2 h。另外,对床单元用品等,可利用阳光直射持续消毒5 h。
维护个人卫生
产褥期产妇需维持良好卫生情况,能有效防止出现并发症,益于产妇身心健康。在褥产期产妇,其机体的新陈代谢会增强,如果不及时清洁自身,易诱发一系列的感染问题,反而减缓机体康复速度。产妇应做好皮肤清洁维持舒适感、勤擦拭身体、适当淋浴、勤换内衣物,产后6周内禁止盆浴。注意维持清洁的口腔环境,早晚按时刷牙,饭后记得漱口,防止产妇患有口腔疾病。另外,使用正确方式洗头洗澡,不但利于消除孕妇疲劳、体乏感,还可维持其愉快的情绪。在创口愈合前,需行擦浴,愈合后,可采用淋浴。沐浴时间要<15 min,清洁完成后及时吹干头发,擦干身体,以免着凉受寒。
会阴护理
产妇产后阴道处会排出血性恶露和浆性恶露。初始阶段,恶露呈现鲜红,且会伴随些许血腥味,通常这种情况会维持3~6 d左右。随后,恶露颜色会逐渐淡化,约持续14 d后,恶露会变为白色,2~3周后彻底排干净。为避免感染,要特别注意会阴卫生,勤换内衣裤,换洗下衣裤需行杀菌处理。分娩后,会阴应按时使用专用清洁盆进行清洗,2次/d,一般情况下,使用温水冲洗即可。如产妇会阴处创口未愈合,需用常温的生理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对会阴进行冲洗,便后加洗一次。另外,垫巾需勤更换,以免潮湿垫巾侵入产妇会阴。若产妇的会阴处出现肿胀可利用湿敷缓解,并在休息时采用健侧卧位,帮助创口加速愈合,创口愈合2周左右即可每日进行一次会阴清洁。
乳房护理
产后首次哺乳前,需使用温开水洁净乳房,若遇污垢,可涂上油脂使其软化,然后用温开水冲洗。每次哺乳前,产妇需洁净双手,用热毛巾擦拭乳房。喂养时,双边交替哺乳,按需供给,时间不限。产后2 d,哺乳初期,产妇乳房会出现胀痛、发热。一般这种不适感,在经过1 d后喂养后可好转。若产妇乳头有裂口,可使用吸奶器取奶,煮沸后,奶瓶喂养。母乳喂养后,再次使用温水擦拭乳房及其周遭皮肤,可穿戴适当的内衣撑起胸部,降低隆起带来的不适感。
休息与运动
产褥期产妇应调节好生活节奏,通常产后24 h内,保持卧床休养,确保足够睡眠,每日至少休息8~10 h,休养时不可始终维持仰卧体位,预防子宫后倾位。产褥期不可过久站立,也不可取蹲位或手提重物,避免腹压剧增,出现子宫脱垂。适度运动能使盆底肌肉放松,利于身体恢复,因此产妇可依据自身实际状况,每日开展适当行为活动,注意活动强度及范围,循序渐进,劳逸结合,逐步执行下述产后锻炼。
(1)子宫恢复操:可在产后24 h开始,2次/d,15 min/次。(2)深呼吸运动:取躺卧位,全身呈放松状态,用腹部深呼吸,扩张胸部。(3)胸部运动:取躺卧位,双手向两侧伸展,后向上抬起,双掌接触后,双手平放至左右。(4)腿部运动:取仰卧体位,双手持平,抬起一条腿,脚趾绷直,保持膝盖平衡,后将抬高侧腿缓慢放下,更换另一侧腿,如此反复5次。(5)肛门收缩运动:取仰卧体位,双腿与身体宽度大致相同,臀部抬起,双脚平放于床面上,双膝呈直角状,身体由双脚和肩膀撑起,双膝靠近收紧臀部肌肉。
饮食护理
(1)禁生冷、寒凉食物,产妇产后其体质多虚并伴血瘀,生冷食物会伤及产妇胃肠道,引发腹痛,寒凉会影响血凝,使恶露无法排出。
(2)禁烟、酒。无论烟、酒都有强烈的刺激性,吸烟会导致乳汁分泌量下降;烟草中的尼古丁成分存在一定毒素,侵入乳汁影响新生儿成长发育。
(3)禁腌制品,控制盐摄入量。食用盐中的钠会引起水潴留,产生水肿,产妇需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适量盐摄入,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肾病或妊娠高血压的初产妇。适量的盐可以帮助排尿、汗,防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4)禁营养单一或过饱食。产妇不应挑食或偏食,饮食需荤素搭配,营养合理,遵循少量多次进餐原则,每日约5~6餐。产褥期第1周:饮食多以帮助恶露排除、加快伤口愈合为主。如山楂粥、生化汤;产褥期第2周:饮食倾向于收缩子宫和骨盆,帮助骨盆腔恢复。如桂圆枣粥、木瓜鳅鱼汤、山楂茶、荔枝核等;后期可遵医嘱继续维持健康饮食。
心理护理
在产妇褥产期阶段,有15%~20%的产妇存在较大的抑郁风险。若在其孕期心情不佳或分娩不顺,患产后抑郁症风险会加大。产后抑郁一般会表现为疲劳感加倍,存在负罪感,易怒、焦虑、健忘,有时还会出神、哭泣等。产后1~10 d是出现产后抑郁症的高危期,主要诱发因素是初产妇紧张、兴奋情绪交替、担心新生儿喂养问题以及产褥期不适等。此时,家属需对产妇多加陪伴与支持,使产妇维持幸福感,防止产后抑郁。
产后性生活
产妇生殖器官恢复如常约需要42~56 d。产后42 d,产妇需接受健康检查,若其无异常状态即可恢复正常性生活。若产妇存在有切口疼痛、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或产后抑郁等情况,则应延长禁止时间。若产妇产后不进行母乳喂养,在其分娩后约4周左右产后首次生理期前机体会排卵。因为,在产后进行首次性生活时需采取防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