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
作者: 凌星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为40%。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经成为常见慢性病之一,正如慢性病的表现一样,其病征表现严重影响成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经常感到不适,症状不如急性病一样疼痛剧烈,但却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成年女性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知,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什么是盆底
盆腔是指骨盆内部的空腔,膀胱和尿道等泌尿器官和子宫、卵巢等都在盆腔内,包括生殖器官、盆腔腹膜和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盆底一般指盆膈,骨盆的后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和内、外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后口的大部分。而盆腔炎的发生,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以几个部位同时发生。
盆底疾病不像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生活与人际交往,在折磨患者身体的同时,也会使其产生自卑与情绪沮丧、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等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双重痛苦。但因期产症状比较明显,易发现,故可以得到及时治疗。
盆腔器官脱垂
有的女性在咳嗽、大笑、打喷嚏等腹部用力时不能控制小便,并且总是感觉下腹坠胀,严重者可以感到阴道内有东西脱出,这些表现都是盆底疾病的病症。盆底疾病是指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总称。表现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障碍、性生活不愉快等。轻症的患者一般无明显不适,重症患者可自觉有阴道块状物脱出,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但是在卧床休息后症状会明显减轻,有时候自己可以用手指将脱出体外的块状物体塞回体内症状就会缓解,这是严重盆腔器官脱垂的表现,手术治疗是重度脱垂的主要治疗手段。
常见的发病原因
(1)阴道分娩损伤:妊娠和分娩是该类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以经阴道分娩危险性最高。产后女性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盆底疾病,只是轻重程度、表现不同而已,分娩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导致产道及其周围的盆底组织扩张,肌纤维拉长最终受损。但是肌肉有收缩作用,是可以通过加强锻炼和治疗恢复的。
(2)绝经后的盆底组织退化性:随着年纪增大体质下降,肌肉萎缩,体质逐渐下降。
(3)腹压增高:肥胖、长期便秘、慢性咳嗽会使腹压上升。
(4)产后参加过强的体力劳动:不主张孕妇产后过早从事体力劳动,会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增高器官脱垂的风险。
压力性尿失禁
主要是指腹部升压时不自主的排尿。压力性尿失禁有一定的特点,当咳嗽、打喷嚏、弯腰或蹲下时,腹部压力突然增强的情况下。此时,尿液不能自己控制会自动尿出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漏尿。日常生活中产后漏尿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主要为产后不久的宝妈。
经上述,盆底损伤对女性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大,要做好预防。已婚、产后、中老年妇女常规行盆底肌锻炼,即有意识地收缩与放松阴道与肛门周围肌肉每天坚持提肛训练,避免或减少收缩腹部。
如果宝妈们已经出现了上述情况,应尽快就医。
盆底超声检查
盆底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妇科检查方式,是利用B超对盆底的肌肉、结构等进行检查的一种手段,可以检查子宫、宫颈、输卵管及卵巢等器官的肿瘤,范围较广,方便快捷。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盆底的情况,如阴裂的大小、肛提肌有无损伤、肛门括约肌是否完整、盆腔器官有无脱垂及用力时有无尿道活动等。
盆底超声检查的优势
盆底超声无辐射、无创伤,实时、简便、准确性高。能够实时动态观察盆底脏器和组织的变化,无须特殊准备,易于被患者接受。超声是目前诊断盆底功能障碍首选的影像学方法,是女性盆底检查的必备固定项目,已被各国运用推广。
盆底超声主要检查方法
(1)经腹检查:检查前需适度充盈膀胱,以膀胱作为声窗,检查其后方的盆腔结构,其检查视角相对较广,检查范围较大。
(2)经阴道检查:在探头套上保护套后,经阴道将探头置于阴道后穹窿处,检查盆腔脏器和盆腔内组织结构有无异常。由于探头频率较高,能够直接贴在盆腔组织表面,所以检查更加清晰。
(3)经会阴检查:探头涂抹耦合剂、加保护套后,置于会阴部,主要是阴道口和肛门中间位置的体表进行探查。这个部位的探查,有助于观察经阴道超声探查所观察不到的更浅表组织、结构的病变。
综上所述,妇女产后应及时进行盆底功能检测与常规盆底康复干预。如果发现了盆底损伤,尽快进行调理,同时也应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中老年妇女每年应行盆底功能检测,检测结果异常者及时进行盆底康复干预,避免或减少腹压增加,比如慢性咳嗽,会有很大的可能导致器官脱垂,应尽快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