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怎么治疗
作者: 李炳强
在我国有关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报道中提到,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死亡城乡居民的首位致死因素,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群体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对居民生活、家庭及整体社会建设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心血管疾的发病率中一直位于前列,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高致残率、致死率等特点,导致其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率具有极高的要求。
临床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虽然为突发性疾病,但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数日可出现前兆症状,如胸部不适、心悸、乏力、烦躁及心前区疼痛等。其中心前区疼痛多为心肌梗死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特点为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超过30 min,多发生于清晨,也可发生在活动或休息期间,患者存在濒死之感。此外,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四肢冰凉、低血压等早期症状。在出现突发性胸部疼痛,同时伴随肩背痛、恶心、上腹痛或头晕等症状,即刻予以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若5~10 min后症状未出现缓解,应及时拨打120求救。此时,需保持患者处于静止状态,尽量不要搬动患者,等待救护车救援。
西医治疗
患者在送入医院后可通过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诊断,在确诊后立即安排治疗。
溶栓治疗
对急性心机梗死患者,其冠状动脉闭塞持续时间越长、心机坏死范围越大,为提高对未缺血心肌细胞的保护、缩短缺血心肌细胞的再灌注时间以尽快拯救缺血心肌、恢复患者左心室功能,临床上在确诊后会立即通过动脉或外周静脉予以溶栓药物,避免患者受多种外界因素影响无法马上进行手术治疗而错失恢复心肌再灌注治疗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医疗设施相对不完善的乡镇及其他偏远地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首选溶栓治疗,然后再实施其他医疗操作或送往其他医院接受治疗。
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相关专家共识及治疗指南中指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立即(尤其是发病后2 h内)予以动、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效果优于延迟接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在长期临床治疗中也发现,对急性心机梗死患者先实施溶栓治疗再进行介入治疗的效果相比只进行介入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动脉溶栓的成功率约为68%~89%,虽然成功率较高,但在操作过程中需对患者实施动脉插管,延长对患者进行救治的时间。相比之下,静脉溶栓不仅不需要实施插管操作,对医疗设施的要求也较低,适用于各等级医院及救护车内操作,可在30 min内完成尿激酶的输注,其溶栓有效率在50%~90%。因此,通常情况下,在时间窗内临床上会选择采取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主要分为介入术和搭桥术两种术式,可快速恢复患者心肌再灌注,挽救患者生命。介入术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简称,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首选且应用最多的手术方案。该术式临床疗效确切,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发病后快速进行介入术的效果优于择期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供应、促进心功能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也有学者提出,针对非STEMI患者在延迟1周后实施介入术可取得更为理想的心功能恢复效果,同时也可降低术后由疾病及治疗诱发的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目前该理论尚未得到临床上的统一认可。相比之下,临床上针对合并心源性休克、心衰等高危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统一认可在24 h内直接进行介入治疗。
同样,针对STEMI患者建议在直接进行介入治疗,同时尽可能直接植入支架。虽然介入术的疗效确切,但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多,尤其是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及心肌梗死的复发,甚至造成死亡事件。
搭桥术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简称,多为左主干病变或合并多支冠状脉狭窄等无法接受介入术、介入治疗失败患者的治疗手段。搭桥术在操作过程中可分为体外循环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搭桥术两种,由于体外循环搭桥术会引发多数高危并发症,而体外循环搭桥术在操作过程中无须心脏停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风险等级较低,因此临床上多选用非体外循环搭桥术。
药物治疗
无论是溶栓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是急救手段中的一种,其目的是解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问题,治疗后仍需后续相关药物的干预,才能获得理想的预后效果。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一般建议采用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同时进行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为P2Y12抑制剂,部分学者认为在直接接受介入治疗后替格瑞洛疗效优于氯吡格雷,相对而言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也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其在临床干预中认为使用替格瑞洛会增加STEMI患者介入术后的出血及呼吸困难发生风险,相比之下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更高。
此外,临床上常将抗血小板药物及阿司匹林与P2Y12抑制剂在介入术后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抗凝效果。也有学者指出,氯吡格雷联用上述药物的疗效更好,不仅可以降低患者机体的炎性反应,还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时两种用药方式安全性一致。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上还会给予调脂药、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以达到长期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病情复发风险的目的。
中医疗法
近年来,我国中医理论及疗效在各个疾病领域中得到认可与关注,作为集合了我国古代医学家心血及智慧的医疗方式,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研究成果。经临床研究发现,中医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可起到如下疗效。
(1)促进新机血管新生。中医学中的祛瘀新生理论主要指通过药物干预促进缺血心肌内的心血管生成,目前已有研究证实穹芍胶囊可提高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缺血心肌血管的新生。
(2)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会可分为可逆期与不可逆期两个阶段,在可逆期实施对应治疗可预防心肌梗死后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证实心复力口服液、扶正化瘀胶囊、丹皮酚等均可有效抑制梗死心肌纤维化.
(3)抑制炎性反应。有研究表明,人参中有效成分人参皂苷、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均在临床研究中对心肌梗死患者起到了良好的抗炎作用,并对缺血心肌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