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作者: 熊义英 姚晓梅 刘颖手术室低体温是手术室进行手术时常会出现的现象,是患者在手术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身体低体温现象,这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不仅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病症严重者还会造成死亡。因此,要对其给予重视。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手术室低体温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探讨出一些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避免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手术室低体温概念
手术室低体温是指患者在手术期身体中心温度低于36℃,是目前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婴幼儿及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人体的中心体温是指人体内部胸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正常中心体温是36.2℃~37.5℃,因受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通常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不会超过(37±0.5)℃。但假如患者中心体温降低1℃,进入轻度低温时,机体就动员多种调节机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表现为寒战、血糖增高、延髓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性增强,还可直接损害免疫功能,使伤口感染率增加;体温再低时,氧利用率减少,但恢复期则短时间内氧耗量可达静息时的4 ~5倍,此时如果吸入氧浓度不够,就很容易出现低氧血症;更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手术室低体温是怎么形成的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前需禁食12 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另外,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而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等。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2.5℃。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1℃~2℃。
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患者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患者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术中低体温的危害
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
由于体温较低,血管收缩较差,易出现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不利于伤口的愈合,从而增加感染的概率。低体温可以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胞的能力,并会加重术后蛋白的消耗,使伤口愈合受到抑制,恢复缓慢。
凝血功能障碍
由于低体温会降低凝血酶的活性,降低基础代谢,药物的代谢也会减慢,从而抑制凝血功能,影响全麻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造成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的延长。因此,全麻患者术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
增加出血风险
由于体温较低,血小板功能下降,导致凝血功能受损,血液粘滞度增加,易发生出血,严重者由于激活体内的纤溶系统,从而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处理不及时易危及患者的生命。
引发心律失常或心衰
低体温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增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低血钾,从而出现心律失常或引起心衰。
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
轻度的低体温由于每分钟通气量和氧耗量减少,通气/血流比(V/Q)比例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低体温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低温可引起低钾,低钾是导致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严重可引起心衰,当中心温度低于正常37℃时,室速和心脏异常的发生率将增加2倍。
手术室低体温的预防措施
术前心理疏导
手术前,患者情绪波动,术中容易发生低体温。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为了更好了解患者的病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手术室护士参与术前讨论,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同时通过访视时面对面交流,为患者送温暖,可消除患者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让患者正确面对手术治疗,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术中低体温的情况。
调节手术室室温,注意保暖
巡回护士根据不同需要调节室温,因为低温环境下极易导致患者体温降低,所以进入手术室后,要将手术室的温度严格控制在24℃~26℃,保持温暖环境;还要在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可以给患者使用保温毯,能很好的起到保温的作用,使患者不会出现低体温的情况,待手术开始后,再调节室温至21℃~25℃。
手术室术中输液、输血管理
术中输入预热(37℃~38℃)的液体,可有效预防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这样有利于维持患者体温。如果患者在手术中需要输血,那么也要把血液进行加热,输血温度要严格控制,不能超过37℃,以免破坏血液成分,引起溶血反应,库存血尽可能在室温下放置30min或用温水疗法升高温度后再输血,也可以很好的防止低体温的出现。
预防体腔热量散失
胸腹腔手术的患者,用温盐水纱布覆盖暴露的脏器及保护术野,减少体液蒸发而丢失的热量,冲洗液应加温至37℃~40℃,减少热量散失。
手术室被动加温
有效的被服、包布遮盖,可减少体温的散失,在手术过程中,在不影响无菌操作原则的前提下,用已加温的毛巾被或小棉被为患者保暖,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切口周围无菌单的干燥,减少散热和避免低温液体渗透入人体后吸收大量的热量而致血管收缩、寒战等不利情况的发生。
手术室主动加温
加压控温毯加温预热方法可有效预防术中、术后低体温的发生,它是采用柔和的充气毯覆盖于非手术区域,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提高患者的体表温度,减少人体内部热量向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转移,起到隔离机体和周围冷环境、经皮肤主动加热的双重作用。
缩短手术时间
加快手术速度,并且尽量减少患者的创伤。可以有效地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