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

作者: 王宝宝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0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其排血量存在异常,无法满足人体各项技能的用血需求,导致各组织血流减少,进而引发的各种病症。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喘息心悸、患者不能平卧等。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不再局限于西医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可帮助患者更好地稳定病情。接下来将简单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并分别从西医角度、中医角度分析心力衰竭,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内容。

正确认识慢性心力衰竭

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我国每年都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40%,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表现。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异常,排血量不能维持平衡状态,难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是当下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至末期必然出现的疾病表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为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例生理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其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心力衰竭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同。虽然心力衰竭看上去可怕,死亡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在当下的医疗水平支持下,心力衰竭并非是完全不可控制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延长生命,患者寿终正寝并非不可能。因此,在面对心力衰竭时,应当予以重视,及时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心力衰竭的发展。

从西医角度看心衰

从西医角度来看,心力衰竭通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出现。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心脏负荷不断增加或心肌病愈发严重,进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心腔中的血液排出量无法满足身体机能需求时便会出现心力衰竭问题。

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主要有:(1)感染,感染引发的心衰主要源于风湿活动、病毒性以及中毒性心肌炎等,这些疾病会直接损害心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另外,呼吸道感染带来的发热、心动过速等情况,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脏负荷,进而诱发心力衰竭。(2)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塑,将会导致心室充盈减少,并且影响心脏排血量。(3)肺栓塞。(4)体力活动过度以及情绪波动较大时,可能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脏出现心力衰竭的问题。(5)长期服用对心脏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诱发心力衰竭。

从中医角度看心衰

从中医角度上来看,心力衰竭主要因为罹患心血管疾病已久,心脏输血功能下降,气滞血瘀,心脉不畅。根据当下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情况来看,秋、冬、春为多发季节,我国北方以及西北地区发病率较高,农村患者相对较多,且发病人群以老年人居多。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主要在于心脏的工作效能,将每搏输出量或心输出量作为代表,分析心脏功能。心肌收缩性决定着心脏排血量,心脏的前负荷以及后负荷都直接决定着心脏的排血量。各类心血管疾病则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变化或者异常。失代偿期主要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容量和静脉回流量增加、心脏肥厚等。病理生理心力衰竭大多来源于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心脏功能主要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尚可进行体力活动,不会引发心功能不全的问题;二级,体力活动受到影响,一般活动可能会导致乏力、心悸等情况;三级,仅轻度活动就会出现乏力、心悸等问题;四级,心脏功能出现严重问题,任何活动都会呈现出心功能不全的问题,即便处于休息状态,也会伴随着心悸以及呼吸困难等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

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西医治疗、中医辨证论治疗。

首先是物理治疗。在患者出现心力衰竭表现时,让患者以坐位静候,双腿呈自然下垂状态,减少静脉回流血液,降低心脏压力。而后为患者配备吸氧机,用高流量鼻管给养,稳定患者身体机能,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需要给予其面罩用麻醉机加压给氧。

其次是西医治疗。为患者注射20~40 mg呋塞米,注射药物应控制在2~3 min,注射4 h后根据病患的病情发展再次注射。适当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负荷,稳定患者病情。对部分心房颤动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注射洋地黄类药物,首次注射给药0.4~0.5 mg,注射2 h后根据病情发展再次适量注射。对出现支气管痉挛的患者可给予氨茶碱辅助治疗,使用氨茶碱进行质量也可提供一定的正性肌力。针对其他的紧急情况,可采用四肢轮流三肢结扎法进行治疗,控制患者静脉的回血量,缓解患者病情。

最后是中医辨证论治。如若患者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头晕、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的症状,可判断为心阳气虚证,在治疗过程中,可考虑为患者选择补阳益气的中医药材,其主要为保元汤加白术、茯苓、远志。如若患者面色发白,心悸、口唇青紫、肢冷等情况,可视患者为心肾阳虚证,则为患者选择温补心肾的中医药材,使用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如若患者出现心悸气喘、胸闷不适、小便短小、下肢水肿等症状,可视为阳虚水泛证,可为患者准备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如若患者出现心悸、气短、舌质偏红或紫黯少津,则可视为心气阴两虚证,为患者准备炙甘草汤。

心衰是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慢性心衰所呈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是多样的,在慢性心衰的治疗过程中,想要稳定患者病情,就必须要从多种症状中把握疾病的本质,根据患者的生理表现,合理选择中医治疗以及西医治疗,并配备相应的物理治疗。目前,针对心力衰竭的中医发展已经逐步跟上当下的西医治疗水平,都有相应的治疗手段以及治疗方法,并且对心力衰竭的认知也日益成熟。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也拥有了更多地选择,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治疗方案,稳定患者病情。

结束语

心力衰竭的基础病因不同,能够作用于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心力衰竭的治疗不应仅局限于物理治疗和西医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更好地稳定患者病情。这也需要我国的中西医不断发展进步,研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不断推动针对该病症的治疗方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