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临床护理应“以人为本”
作者: 朱斐
针对当前心内科患者的护理现状,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护理手段,改进护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尤其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许多新型医疗技术的应用,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准确把握心脏内科各个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并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升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首先,护理人员应始终“以人为本”,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与爱护,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并在各种具体的手术实施之前进行。将具体的手术目标告诉患者,根据其年龄、性别、服药情况和病情进行动态了解,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护理。
其次,加强技术训练。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医疗新技术的更新,护理工作的复杂度在不断提升,使得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此时,可以采用讲课和晨会的方式,加深护理人员掌握心内科相关护理知识的程度,提高对问题成因的剖析及处置水平。同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学历考试以及学术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进而改善护理质量。
再次,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在平时工作当中,难免出现医患矛盾,甚至导致法律纠纷。因此,科室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医疗法规,通过案例分析和专题讲座的形式,使护理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权利,确保遵守法律和规章,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最后,充分掌握心内科特殊药物的使用方法。心内科疾病药物品种较为繁多,用药过程也十分复杂,漏服、错服、拒服问题时有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例如药物禁忌证、适应证,强调遵医服药的重要性,禁止随意减药、停药。
对心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还应转变护理模式,开展人性化护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护理需求。加强护患联系,注意沟通技巧,与患者交流时保持微笑;当患者讲述自己病情时,要仔细倾听,适时提供一些专业建议。当患者出现负性情绪,进行安慰鼓励,并做好心理疏导。如果患者对护理人员有明确、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认真记录下来,及时汇报给上级。
心理护理
心血管病在初期往往没有特别表现,可一旦发病,病情会迅速发展。由于该病有突如其来、难以预测的特点,使得患者会对病因、治疗过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揣测,进而出现焦躁、紧张、抑郁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医务工作者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讲解有关心血管方面的基础知识,避免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妄加揣测;同时,对患者进行安抚,耐心回答其提出的各种问题,以消除患者担忧,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运动和药物护理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心脏功能有很大的帮助,要让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强度。在用药上,医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告知患者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和方式、副作用,并强调要严格遵医嘱坚持服药。
个性化护理
在心脏内科的护理中,个性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患者,其需求不一样,精神状态也不相同。护理人员每天晚上应去探视患者,了解其睡眠和饮食状况,服药后的变化。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给他们做翻身、拍背,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通过手势、眼神、笑容等肢体语言,与说话困难的患者进行交流。
开展护理工作交流会
在交流期间,教授心脏内科的基本护理理论,让护理人员掌握有关的知识,以增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会结束后,要对心脏内科的各种操作进行培训,如心电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的使用,以便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我科室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实行个体化照顾。护理人员在晚上值班时,会询问患者的睡眠、吃饭和服用药物后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会定期进行翻身、拍背,对其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由于常见的内科疾病大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具有病情严重、突然和复杂的特点,需加强重点时间段的护理,包括节假日、中午、夜间、患者起床、就餐等。我科通过在特殊时段增加护理人员来协助工作,中午派2~3名护理人员上班,夜间采取双班或吊班,节假日必须排够上班人员,以加强防范,避免患者发生意外。由于老年心内科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易产生消极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精神需求,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当患者诉说病情时,要耐心、细心聆听,并提供专业意见;当患者有消极情绪时,要给予安慰和鼓励;当患者有合理的建议时,要随时做好记录,并报告给医生。另外,护理人员要学习现代的护理方法和技术,对心脏内科药物的使用有一定了解,加强对心脏疾病的观察与分析,以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既展示新的医疗面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又能使护患关系达到最佳状态,较为适宜新形势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推广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