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 李洪奎
【摘要】目的:探究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术对PICC置管术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的80例患者,并利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成观察组以及参照组,每组包括40例患者,并给予不同的方式治疗,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舒适度评分更高,并且护理满意程度也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PICC置管异位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临床不良反应的概率也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术的患者采用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术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技术;PICC置管 ;应用价值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raluminal electrocardiogram assisted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in PICC catheter placement
LI Hongkui
Shanx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Taiyuan, Shanxi 03001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tracavita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ssisted localization on PICC catheterization. Methods: 8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reference group using a computer. Each group consisted of 40 patients and received different treatments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comfort score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egre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P<0.05); The ectopic rate of PICC catheteriz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P<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ability of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assisted localizatio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PICC catheterization has positive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Intraluminal electrocardiogram assisted localization technology; PICC tube placement; Application value
PICC置管术指的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先进治疗技术,对于长期需要接受静脉治疗、注射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来说,是一项使用价值更高的医疗技术。但是在置管技术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若是置管困难,或者置管不到位,常常会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临床大量的实验发现,在患者的上腔静脉中下1/3段至右心房交界位置,是置入PICC导管最佳部位,主要原因是,这一部位是人体血管中血流量相对较大的位置,并且此处的血管又粗又直。能够加速对输入液体的稀释效果,有效地降低对患者血管所产生的刺激。临床中通常会采用超声定位的方式,确定PICC置管的尖端到达的位置,但是却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效果并不理想[1]。为此,本院特采取了临床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探究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术对PICC置管术产生的影响,并将详细内容做出了如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的80例患者,并利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参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乳腺疾病10例,肠胃疾病18例,肝胆疾病12例,年龄35~66岁,平均年龄(48.67±3.68)岁;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乳腺疾病8例,肠胃疾病21例,肝胆疾病11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8.92±3.17)岁。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疾病种类、插管部位、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并没有发现显著的差距(P>0.05),不具备统计学价值。纳入标准:①患者了解本次实验并且自愿参加;②患者符合PICC置管的临床指征;③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类障碍的患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临床信息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
实验期间,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超声技术置入PICC置管,主要操作步骤为:采用超声技术探查患者的上臂血管,并测量预置导管的实际长度,进行严格的消毒,再通过静脉穿刺的方式推入PICC导管,使其到达预置部位。之后再通过超声检测置管的情况,确定没有异常现象后固定导管,再使用X线进行详细的检查。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腔内心电图辅助技术置入PICC置管,主要操作步骤包括:首先让患者采取平卧位,连接好心电导联设备,并运用Ⅱ导联的心电图正常P波,利用超声技术探查患者的上臂血管,并测量预置导管的实际长度,进行严格的消毒,再通过静脉穿刺的方式推入PICC导管,将心电导联连接器与导管内导丝的尾端相连接,将患者的体表心电图转化为腔内心电图,并观察心电监护仪上的p波段,若未发现异常则可以推进PICC导管,若是p波振幅增高说明导管尖端靠近了患者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接部位,此时需要缓慢地推进导管,直至振幅回落,说明已经将导管放置入右心房,这时需要慢慢地退管直至达到p波的最高振幅处,将其退出2cm左右。置管后需要严格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无异常现象,将导管固定,再使用X线进行详细的检查[2]。
1.3 观察指标
(1)分别对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舒适度进行分数的评估,分数越高说明舒适度越高,并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计算满意度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PICC置管尖端异位的例数,并计算总异位率。(3)分别记录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例数,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导管移位、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堵塞,并计算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舒适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更高,并且患者满意度也远远高于参照组,两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据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PICC尖端异位对比
对比了两组患者的PICC尖端异位率,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异位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两组数据的差异较大(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
对比了两组患者PICC置管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并且两组数据的差异比较明显(P<0.05),见表3。
3 讨论
PICC 置管技术是当下临床治疗中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治疗患者的各种疾病,但是在使用上也存在了一些缺点,最主要的是这种技术术后的并发生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如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异位等,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在操作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将PICC导管放置于患者的静脉处,若是在这一过程中定位不精确,往往会由于插入得过浅或者位置不准确,未能及时调整而损害到患者的血管内膜,从而导致静脉血栓症状的出现,还会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在插管的过程中,精确插管位置尤为重要[3]。例如,若是将PICC导管的尖端位置刺入患者的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等一些腔径较小的部位时,很容易产生静脉炎或者导管堵塞的现象。此外,若是插入得过深时,会导致导管的尖端刺入患者的右心室或者右心房,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出现心内膜炎、心肌穿孔、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传统的超声定位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精确定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还是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并发症,并且患者的舒适度也相对较低,无法满足治疗的需求。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很多临床专家发现,若是将PICC导管放置于患者上腔静脉以及上腔静脉下1/3的位置,使其与右心房相连接,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是由于该处位置的血管相对较粗,并且更直,将导管尖端放置于这一位置,能够有效地利用血流弥补药物稀释不够或者导管堵塞的现象,降低患者后续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此外,通过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与PICC置管相结合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定位的准确度[4]。
本次临床实验表明,观察组患者的PICC置管舒适度更高,并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也比参照组更高(P<0.05),而参照组患者的PICC尖端异位率也明显低于参照组,仅为5%,而参照组的异位率却高达27.5%(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堵塞的现象,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5%,而参照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移位、2例患者出现了机械性静脉炎、1例患者出现了局部感染、5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堵塞的现象,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高达32.5%(P<0.05)。说明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在PICC置管的操作中采取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置管的舒适度以及满意程度,极大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以及导管异位率,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小玉,章丽莉,王迪明.腔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2):1858-1861.
[2] 赖美春,刘秀芳,陈金莲,等.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对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8):3370-3373.
[3] 谌丽萍,熊萍,邓俊敏.PICC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改变与临床价值的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21,59(12):159-162.
[4] 苏兰.腔内心电图辅助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优势分析[J].饮食保健,2020,7(2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