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与针法起源考
作者: 杨昕滢
汉画像石如其名,起源于汉代,不仅是古代精美的石刻艺术精品,而且是生动具体、真实可靠的形象化史料。在众多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扁鹊针刺图”与针法有关。
针灸针由砭石发展而来
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与自然不断斗争中,逐渐摸索,适应自然,积累经验;同时也逐步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术,可以造出精致一些的石器,此时也出现了用于解除病痛的石块——砭石。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针灸医疗用的针,就是在砭石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通史陈列秦汉部分有一件“针灸画像石”展品,为早年山东微山两城镇出土。此件画像石略呈正方形,四边浅浮雕出边框,上层为仙人骑龙,下层主体图像为楼阁宴乐的内容:左侧楼阁下男女主人拱手而坐,右侧有三层,上层人首鸟身的医者侧面站立,正在为披发的病人针灸,医者左手执针,右手握住病人的右手诊脉,病人身后尚有两人等待医治,中层两人似在下六博棋,下层一人端坐。这类画像石在表现医者行医的内容上图式相近,均为一端刻着一个半鸟半人的医者(胸以上是人,胸以下是鸟),面对鱼贯而来的人群,医者一只手和来人相握,另一只手作扬举之状,或是徒手无所握,或是握一短棒状物。
解析“扁鹊针刺图”
在山东出土的“扁鹊针刺图”中,人头鸟身的扁鹊大多是右手拿着针,刺向被诊者。而山东沿海一带在古时是东夷人的聚居地,有着鸟身的扁鹊,与东夷人有密切的关系。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十余幅“扁鹊针刺图”,揭示了东夷地区针砭之术的起源,而扁鹊鸟身的形象及扁鹊字号,与东夷地区早期的鸟图腾有着极深的渊源。在汉画像石中,扁鹊用针来治疗被诊者,证明了在东夷初期,医者发明了针刺来治疗病人的方法。扁鹊鸟的形象隐喻巫医身份,鸟嘴与作为针砭用的石针形状相类似,可能为半人半鸟医者善针砭之取象比类,这事实上有着交感巫术的深切内涵。那么,针法在汉画像石的体现,证实了在几千年前的东夷初期,针法已经被人们发明,并且被善针砭之术的扁鹊一族发扬光大。
通过汉画像石上的刻画,我们回溯几千年历史,东夷人创造了针砭之术,是针法的发源。东夷初期针法与巫术相关,扁鹊为善巫术的医师,掌握了针砭之术,并且将其使用在治疗上。“扁鹊针刺图”说明了在东夷,针砭之术可以熟练应用,针法被发明出来,并且流传至今,与《黄帝内经》等古代医书中的记载相互印证,表明针法在当时已经相当普及并成为中医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针法在新石器时代被发明,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平时人们保健的方法,也是中医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